本篇文章2074字,读完约5分钟

湘女向青春沙漠献上锦绣

谁说沙漠不荒凉,窝在家里,没有门窗。 一天三顿饭,玉米间的高粱。 一阵号响天未亮,找火种,去烧荒。

最艰难的夜晚梦见家乡,思念父母,热泪盈眶。 对遥远的天山,请安静安康。 这个身许塞外,宜红柳,如白杨。

虽然不知道是哪个湘女“秀才”,但填写的这句话意味深长,感叹湘女的痛苦有奇志!

王震将军在八一广场召开大会,欢迎这些来自家乡的湘妹子,当将军响亮的声音划过时空至今仍回荡在多位湘女的耳畔:“同志们,放心到达边疆,为新疆各族人民 至今戴庆媛想起将军的话,“我觉得青山处处埋着忠骨。 我们新时代的女性总是比不上古人吧! ”。

戴庆媛被誉为维吾尔语的“活字典”。 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维族老乡亲切地称呼她为“迈诺”( 5月的阳光)。 那一年,女士兵们最先度过的是语言关。 为了学习维吾尔语,她抓紧所有可用的时间。 上厕所背单词,吃饭的瞬间也在背上。 那时没有订书机,她用针线缝了一点纸片,作为单词本放在口袋里随时背出来。 学习还没毕业,戴庆媛就被分配到新疆军区司令部从事翻译工作。

湘女第一位女护士刘清秀说:“我被编入22兵团医疗训练队,开始了护士专业的学习。 我们连桌子都没有。 每人发一张小板凳。 钉几块薄板放在膝盖上就成桌子了。 另外,用一根绳子绑在脖子上,走到哪里都可以放教室。 之后,从废城墙上背着石头做了一个小台子,做成学习用的“桌子”。 ”。

今年70岁的刘功辉,当时被分配到22兵团直属的政治所,她想成为一名女拖拉机手。

1952年3月下旬,22兵团举办了第一期拖拉机司机培训班,实现了刘功辉的梦想。 她与唐万鹏、晏一民成为兵团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拖拉机队是名副其实的“男人的国家”,任务量惊人,每天要开垦130亩。

刘功辉说:“从小李庄、大泉沟水库到石河子,开荒时我们几乎没睡过床,睡在芦苇篷里。 芦苇田多蛇,晚上经常钻进被窝,我们女兵胆小,搬到男兵住的地方,睡在中间。 ”。 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和不自然,对刘功辉们来说,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时芦苇高一人多,芦苇地的狼和野猪到处乱窜,等芦苇烧完,我们的拖拉机就进荒地了。 一天工作,全身,只有牙齿是白的。 ”。

由于大量开垦,刘功辉和唐万鹏两位女拖拉机手日夜两班轮换,一班要工作十二个小时。

当时让她们最不自然的是上厕所不方便,工地除了她们两个女人,都是清一色的男人,想松手的只是跑远点,找低地。 为了节约时间,刘功辉和唐万鹏想出了一个办法。 每天抽出时间拿个大床单,洗手时拉床单,是为了遮挡。

这件事后来成了笑柄。 有点男同志出了工时,问她们:“有没有带着遮羞的东西? ”别忘了提醒。

吴国华入伍后被分配到八一农场建设水库。 因为当时她们每天工作10个多小时,所以大家都很努力地工作,扛土的扁担折了好几根。 由于严重缺水,她们每天只能分一杯洗脸水,洗澡更奢侈。 风沙大,出汗多,姑娘们身上长了“疙瘩”的虱子。 吴国华说:“我们把它叫做‘革命虫’。”

别忘了打井的人,雕刻湘江

荒原里的新城被拔掉,沙漠变成绿洲的时候,当时的女兵们满头白发!

20世纪60年代初,边疆建设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 劳成病的刘咏琴得了肺结核住进了医院,在那个缺医少药的时代,刘咏琴这种病也成了绝症。 高烧不退。她躺在病床上,口干舌燥,嘴里直闷,好像有话要说。 戴庆媛俯下身,听刘咏琴断断续续地说。 “橘子——湖南的橘子——让我吃一口——湖南的橘子! ”

那个时候,你去哪里找橘子了? 她们连夜载着人马上赶到师部。 师里派车赶到乌鲁木齐,买橘子来的时候,刘咏琴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戴庆媛和战友们把桔子放在刘咏琴的棺材里,埋葬在天山脚下。

石河子南山公墓有湘女墓,墓碑正面刻有“英雄之母——湘女永垂不朽”十个大字,背面记录着刘咏琴、李一曼、祝美云、刘益成、朱楚兰、尤丽安等40多名牺牲湘女的名字。

半个世纪过去了,湘女们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奉献了青春,也在新疆的土壤里扎根,她们的亲人和家庭也成为了屯垦戍边事业的有机部分。

在医疗战线战斗了近40年的郭清秀,那年没空照顾孩子,就把妈妈从长沙带到了新疆。 老人在新疆也无名地走了37年。 1994年5月,84岁的老年人离开。 临终前,她不仅没有要求把骨灰送回长沙,而是女儿把骨灰撒在天山脚下的玛纳斯河流水里,老人自己也融入了新疆的建设。

种了新柳三千里,春风度玉关。 王震、陶屹岳将军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开发建设了新疆。 几代人把青春的热血扔到戈壁沙漠。 八千湘女性特有的“辣度”战胜了各种挑战,她们用生命守护了天山下的这片土地。 她们虽然老了,但她们的后代又继承了她们的事业,继续为边疆的迅速发展繁荣而献身。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朱鉴凡感动地说:“八千湘女上天山,组建家庭,艰苦劳动,成为沙漠戈壁第一代母亲和现代文明的传播者。 “吃水不忘打井的人。 “”面对今天的成果,我们应该感谢她们,记住她们! 这次,兵团向湘女的故乡赠送天山巨石雕刻在纪念碑上,站在湘江之滨,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湘女,学习这些湘女,将湘女精神代代相传! ”

标题:“军史回眸:八千湘女上天山(图)”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j/11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