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23字,读完约8分钟

年对“白石老人”来说是忙碌而不平凡的一年。 除了欧洲“邮票之国”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展出齐白石作品外,7月18日“清平福来——齐白石艺术特展”刚刚在故宫午门和西雁翅楼展览室展开,7月21日“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山水画特展登陆北京画院美术馆。 两个齐白石重量级大展相互呼应,相互补充,通过不同的“打开方式”,连接立体清晰的齐白石,让观察者更全面地认识齐白石艺术当下的魅力和价值。

花草鸟的世界里寄予了和平

齐白石画了一辈子画,巧妙地夺走了天趣,将人生的智慧融入其中。 晚年的他,以“清平福来”为题,翁拿着瓶子,蝙蝠展开翅膀,传达着对稳定、祥和生活的期待。 目前,国泰民安是“清平福来”的景观,因此齐白石作品时隔64年再次“进宫”,以主办便利为主题的线索,引发了齐白石艺术中的和平意识。

从故宫博物院和北京画院珍藏的齐白石作品中选取200多幅绘画、篆刻、文献,以《天道报劳》、《扶梦还乡》、《老当益壮》、《白石篆字》为主题,从各方面、多角度对“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勤奋探索、心系故乡的乡愁、衰老。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近年来,许多人从经济价值上评价齐白石的功绩,这次展览会希望从精神价值上评价齐白石艺术,表达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相互鉴、和平共处的愿望。

在展览大厅中,齐白石获得的“国际和平奖”证书和奖牌、“人民艺术家”奖状等珍贵文献,以及为世界和平而创作的“和平”、“清平福来”等作品尤为引人注目。 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国际和平奖”授予了90后半期的齐白石。 展览序厅特别制作了齐白石“国际和平奖”的颁奖仪式,他说:“正因为热爱我的家乡,热爱我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热爱大地上所有活着的生命,所以耗费了我毕生的精力,在诗中描绘了普通中国人民的感情。 在这几年里,我感到我追求的是和平。 ”。 因此,在齐白石的作品中,观察者总是感受到来自面部的生命气息,无论虬曲的线条还是明艳的颜色,似乎都隔着空诉说着白石老人巨大的爱与真实。

值得一提的是,观众在展览室里可以看到毕加索和齐白石两位大师创作的和平鸽,从中可以体会中西绘画的异同。 齐白石获得的“国际和平奖”奖状的左页上印着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画的和平鸽,鸽子也是齐白石晚年花鸟画艺术的重要主题素材。 为了画鸽子,齐白石在家饲养鸽子,注意写生、摸索学习,自成一格。 在北京画院现存的画稿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在画稿上注明的“大翅不太尖真”、“尾宜长”等字体。

此次展出的齐白石在92岁时画的《和平鸽图》是艺术家和平鸽系列的代表作。 画用鸽子、雁来红直观地表示“和平”的象征:三株红色淡墨的雁来红叶与墨色浓厚的鸽子浓淡相得益彰,鸽子红喙的指甲与红叶相呼应,左上用篆书题写着“和平”二字。 这幅画构图饱满,笔墨饱满,创造了和平与安宁的境界,贴切而隐含地表达了和平与安宁的主题。 齐白石瞄准了自己画的鸽子和毕加索画的鸽子。 “他画鸽子的时候,画翅膀的振动。 我画鸽子的时候,画翅膀不会振动,但必须在不振动之前就能看到振动。 ”。

山水世界蕴藏着核裂变

作为北京画院“山水之年”最具代表性的展览项目,“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联合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10个国家的内容博单位和艺术机构,展出了齐白石山水画160多幅(套)。 据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介绍,迄今为止,齐白石的相关展览越来越多是基于北京画院自身的藏品,而此次展览将全国各大博物馆、文博机构、艺术院校的重要齐白石山水藏品汇聚到北京画院美术馆,包括齐白石各时期的山水精品,

纵观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大写意花鸟画占据首要地位,传颂度很高。 相比之下,他的山水画从来不被世人所理解,也没有受到很多谴责。 齐白石自称“余画山水、时流诽谤之、余几绝笔”。 世界和市场的不认同,让齐白石的山水画只为真正理解自己艺术变革的知己、朋友创作,这也是山水画体积少的主要原因。 但是,这些山水画最能表现齐白石艺术的独创性和跨时代的改革创新性,其中也有艺术的巨大结构。

为了让观众了解齐白石山水画迅速发展的完整历史,北京画院美术馆拿出了1-4层的所有展览厅,将齐白石画中的“山”造型搬到了展览厅里。 展览会根据齐白石艺术人生的时间顺序和阶段主题分为“家”、“远游”、“变法”、“思乡”四个部分。 观众可以“登山”,可以“穿山”,可以顺着白石老人的足迹,享受他的“胸中山水奇天下”。

齐白石从1902年到1909年的7年间,旅行“五出五归”,看到了大半个中国山河的美景,途中收集了大量山水写生画稿。 这是他人生的重要阶段,对山水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远游后,齐白石根据写生画稿创作的山水画,与其初期临摹《芥园画谱》时的山水画相比,灵魂性大幅增加。 这次展出的《借山专辑》就是其代表。 这张专辑本来有50多张,现在北京画院有珍贵的22张。 在这一系列画中,洞庭落日、灞桥风雪、十里桃花、雁塔坂、滕王阁等生活真实情景如影随形。 画面多用线条描绘,模糊少,富有色彩感,用极其简单的构图表现出无限的空间感。 “由于《借山相册》的重要性,成为了此次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会空之间的设计第一线索,从一楼展厅开始,《借山图》的山、石、云、落日、扁舟等要素进入了这里。 另外,我们还对应展示了《五出五归》的路线图和齐白石中途的写生稿,具体表现了出远门的影响。 ”。 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薛良说。

“七月,在京看见两个齐白石展览”

1917年,齐白石为了躲避家乡兵匪之乱离开北京,1919年正式定居,开始“北漂”生活。 但是,来北京后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齐白石的木匠出身和近乎“八大”的冷逸画风在当时的北京画坛受到了冷遇。 构思独特的山水画不被当时的人所接受,有时会被攻击为“野狐禅”。 在这种情况下,陈老师鼓励他不必随波逐流,齐白石从此开始了十年的“衰退年变法”。 1922年,陈师携齐白石等人的画在日本展出。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齐白石的山水画,这也是齐白石后来逐渐进入艺术巅峰,被世界认可的出发点。

《山水十二条屏》中充满了深深的爱情

晚年住在北京的齐白石怀念家乡宜人的田园生活,这一时期他创作的山水画大多是远征期写生稿与记忆家乡景色的融合,画中也经常洋溢着故乡的心情。 另外白石老人特别喜欢桂林的山水,所以其晚年山水画中山体参考桂林山,结合对故乡的记忆,创作出了真实梦幻的“故乡”景色。 此次展出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山水十二条屏”是齐白石晚年山水画的承担者。 这幅“山水十二条屏”是1932年齐白石精心为四川军阀王熲绪制作的,画中的景色是常见的山间、乡野风景,但在齐白石的大写意笔下另有趣味,平板,意味深长。

“十二条用屏幕的方法画画是齐白石与人交往的一种特殊盛大的方法。 ”。 据北京画院研究部主任吕晓介绍,齐白石一生共画过三套“山水十二条屏”。 一套给白石老人在老家湖南放了40亩稻田。 第二套是1925年创作的,是白石老人送给民国名医陈子林的寿礼。 年末,陈子林旧藏的“山水十二条屏”在北京保利秋以9.315亿元的天价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成交记录,轰动一时。 此次展出的“四季山水十二条屏”创作年代更晚,构图更成熟,笔法更雄伟,无疑是展览的一大看点。

如果把流传至今的中国艺术分为“逸、神、妙、能”四个品级,吴洪亮认为齐白石的许多山水画都会列入“逸品”之列。 “齐白石的花鸟画中可见吴昌硕、赵之谦、金农的影子,但在山水画创作中,齐白石显得尤为顽固,早就跑出了前人的窑,让人耳目一新,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 吴洪亮说,凭借齐白石的这种心境和耕耘,人们在他去世50多年后也能看到他的艺术活力和所具有的普遍性和飞跃的价值。

标题:“七月,在京看见两个齐白石展览”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j/11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