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5字,读完约4分钟

今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取得重大理论成果,确立了“学习大生态文明思想”。 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具有高度的理论和实践觉悟,以人民群众民生福利为动力,以中华民族持续快速发展为目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中国的创新。 为了贯彻落实习大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必须改变现代人的快速发展价值观。 在我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国民经济总量,盲目追求快速发展的数量,消耗了大量资源,特别是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历史阶段。

长期以来,我们对快速发展价值观的认识基于“快速发展是天然合理的”的哲学信念。 在这个理念的支配下,我们只关心迅速发展的“越来越多”“更快”“更好”的问题,人们不顾自然生命,不受任何外在制约,在自然面前扩大人类力量,破坏自然,破坏生态。 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是快速发展”“如何快速发展”“为谁快速发展”等问题,对适应快速发展的价值观所需要的价值进行考虑和梳理。 为了实现美丽的中国梦,必须融合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在人与自然之间统一伦理和功利,统一价值和理性。 如果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环境恶化,富强基于生态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了。 所以,为了建设美丽的中国,我们必须迅速发展价值观。 科学的快速发展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建设美丽的中国是科学快速发展的奋斗目标,两者是良性互动,推动社会进步,引导人们实现和谐美丽的中国梦。

“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必需做到的转变”

二是积极倡导建设新文化——生态文化。 历史上,在人类仅以物质为指挥棒的理念驱使下,环境和快速发展出现了二律背反,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其实,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人的文化素养下降引起的。 为了建设美丽的中国,必须进行文化建设,即生态文化的建立。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 生态文化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理论上的升华,是后工业文化时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变化,是新的价值标准和人类处理事物的行为习惯。 最好地概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和谐迅速发展。 当前,党和政府为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和人民“美好的生活”制定了多项相关政策和环境法,但为了实现心中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注重改变人的意识,抛弃了以往人类的中心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之,要在新时期贯彻落实大生态文明思想,相关制度、技术和法律等不仅要约束人们的行为,还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将其上升到理念的高度,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缓解当前的生态矛盾。

三是努力培养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 生态环境的破坏曾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民的健康。 人类在科学技术和利益的推动下,表现出了自己无比的强大,助长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 但是,“人类之友”也在迅速减少,在强大的人类面前,自然的生命力渐渐消失。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我们人类的道德责任感和生态意识的衰退,是人类无限制地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今天,我们讨论美好的生活,建设美丽的中国,这些美好的追求如果离开了生态道德的支持就很少实现。 康德认为,人既是感性的存在,也是理性的存在,面对社会现实,始终无法摆脱欲望,始终遵循自然的因果律,“人是目的”“人是自行立法”,所以康德认为,人受自然界支配,追求美好的生活。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要加强公民生态道德教育,将其内化为一个信念支配公民日常实践行为,克服工具的合理驱动,建立适度生产、合理收费的良好生态道德观。 在总书记大力倡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每个公民进行生态道德的培养。 另外,只有各公民切实爱护自然环境,敬畏自然,将其变为日常行为,相信“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蓝天白云”的美好生活会早日到来。 (作者是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支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专业”( myzx05 )广东省委推进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习大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 myzx07 )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邓浩)

标题:“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必需做到的转变”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j/11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