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0字,读完约3分钟

人民网北京1月20日电(孙竞)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新闻技术、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等5门公共基础课标准。 新课标明确了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确定了课程文案和学业质量要求,对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据说教育部从2007年开始了中职公共基础课的标准研发。 其间,同期组织开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于年10月印制。 《方案》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新闻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物理、化学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 此次公布的是其中5门课程标准,其他5门近期将陆续公布。

课标的研发遵循《方案》的总体要求,由课程性质和任务、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文案、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6部分组成。 课程性质和任务部分规定了课程性质是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必修课,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部分规定了课程学习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要品格和重要能力的课程结构部分规定了课程模块的构成和课时安排,模块通常是基础模块, 课程文案部分确定课程的文案要点,提出相关的教学要求。 学业质量部分说明学生下课后学业成绩的表现,分为毕业和升学两个层面。 课程实施部分对教学、考试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等提出要求。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主要表现出五大优势。 一是体现新的精神、新的要求。 以习大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快速发展的培养目标要求,体现新知识、新技术。 二是提炼学科核心素养。 立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充分挖掘了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三是确定学业质量要求。 强调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等提供依据。 四是体现高中阶段共性的要求。 逐一发挥中职公共基础课育人特点,夯实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重视教育文案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重视与专业课程的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的合作。

“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5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

根据《方案》的要求,各地必须在区域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指导符合规定的时间。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通常占总学时的1/3,在1000学时以上。 大约每小时45分钟,18小时为一个单位。 必修课程共计48学分,所有学生必须修完规定学分。

围绕课程实施,各地结合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积极组织师资培训,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搞好教学设计,合理运用各类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更好地满足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诉求。 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学业质量要求,丰富考核形式,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共享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快速发展。

标题:“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5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y/6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