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660字,读完约19分钟

彭佳学

[摘要]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遵循习大大总书记领导的“八八战术”“两山”理念路子,深入贯彻习大大生态文明思想,经久不衰,打“五水共治”系列拳,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高度化。

[关键词]污染防治五水共治; 浙江省

[中图分类编号] d63 [文献识别码] a

浙江是学习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发芽地。 沿着习主席当年为浙江描绘的大蓝图、大战术,浙江率先探索“绿山河不过金山银山”快速发展的新途径,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打出“五水共治”系列组合拳,以治水为突破口

一、治水决策和事业要点

习主席在浙江实务时,对浙江快速发展做出了“八八战术”、生态省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提出“绿山河不过金山银山”的理念。 长期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多次勾画蓝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全局,以习大大同志当年自行部署的“几千万工程”为开端,召开了“脏差”宣战的环境管理大会战,持续开展了4次“811”行动 全省gdp从2003年的9705亿元,跃居年的37757亿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0%。 另外,省控ⅲ类以上断面比例从2003年的40%提高到年的63.8%的劣v类水断面从24.4%下降到12.2%。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引导浙江思考如何遵循这一总体布局,沿着“八战术”和“两山”理念的方向,走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多次目标导向、针对性

当时发生了三件事:一是年初发生的浙江省许多环境保护局长被邀请下水游泳,使省领导深刻认识到,大江大河的水质数据虽然干净了,但老百姓身边的水体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获得感还很低; 嘉兴等平原在内的水网地带由于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根子在粗放的经济以前就流传了增长模式和生产生活习性。 二年十月,“菲特”强台风正面袭击浙江,引发余姚等严重洪涝灾害,在浙江省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凸显出防洪排水等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的短板。 要让省领导深刻认识,统筹抓好污染防治、防洪排涝、供水节水等工作人员,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用水问题。 三平原水乡畜禽养殖超载预警频频响起,令省领导反思,粗放式农业养殖的生产经营模式亟待转变,环境保护监管仍有漏洞和盲区。 这些问题是浙江快速发展中面临的“增长困扰”,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困扰着浙江全面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

“浙江“五水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一是水资源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区域小省、资源小省,平原面积仅有2.2万平方公里,人均水资源量1760立方米,已接近世界公认的1700立方米警戒线。 浙江省是全国1%的土地,承载着全国4%的人口,产出全国6%的gdp,是全国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给水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一些河网湖处于亚健康状态。 年,全省有27个省控地表水剖面为劣v类,32.6%的剖面不符合功能区要求。 八大水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是水环境保护亟待产业升级。 浙江省水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家畜污染等,其中比例最大的是低水平产业造成的工业污染。 年,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四大重污染产业,其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不足37%,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排放量的67%和80%。 电镀、制革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不到5%,但总铬排放量占全省的92%。

三是水环境污染影响社会稳定。 水环境问题不仅影响民生改善,也给社会稳定带来挑战。 年前后,环境访问,特别是水污染访问事件的上升趋势明显。 这种事情容易突破地域限制,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如果解决不当,容易影响社会稳定。

四、水管理是考虑干部的政绩观。 少数基层干部担心以治水促进转型,部分整顿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力度过大,可能影响gdp。 有人认为治水是潜在的成果。 为了治愈水污染这一“慢性病”,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短时间内难以见效,“很吃力”。 这些思想顾虑,表明了治水的困难,反映了少数干部政绩观存在的偏差,对改革干部政绩考核方法、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水不仅是生态,也是经济、民生、政治。 具体来说,水是生产的基础,是什么样的生产方法和产业结构,决定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是抓转变的水是生态的需要,是气净、土净,必然融入水净,治水是生态的需要,老百姓每 抓治水是抓改革、抓快速发展,意义十分重要,任务可谓迫在眉睫。 如何治水,成为浙江新一轮改革快速发展的重大命题。

年末,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的决定部署:宁可局部暂时抛弃,每年牺牲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率,以治水为突破口,推翻产业结构转型和高度化,不将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 从此,浙江全面吹响了“保护污水、防洪、排水、供水,抓节水”的冲锋号,发起了消灭“黑臭河”、“劣ⅴ类水”的攻防战。

浙江将“五个水”的管理比喻为五个手指,五指一开各有分工,重新统一和抓重点。 五指握紧就是拳头,以治水为突破口,为变革组装拳头。 治疗污水是最先受到冲击的“拇指”,从社会反映来看,老百姓对污水的感觉是最直接的,从深恶痛绝的实际操作来看,治疗污水最能带动整体,最有效的污水,老百姓 污水治理主要以提高水质为核心,实施清洁、污染防治、河道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抓好工业重污染领域整治、农业面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开展全流域治水。 防汛主要是推进强库、固堤、扩排等工程建设,加强流域统一、疏堵,制服洪水老虎。 排水将首先挖开断头河,开辟新的河道,着力去除容易浸水的水淹区域。 确保供水,首先要推进开源、调节、提高等工程,保障饮用水来源,提高饮用水质量。 抓住节水,主要着力于器具改造、减少泄漏损失和收集再生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耗水。

“浙江“五水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年初,省委、省政府正式成立“五水共治”领导小组,由省党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6名副省级领导担任副组长,全面协调治水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抽出40多名骨干,集中办公室,实体化运行。 8个保障机制相结合,做到规划可指导、项目可追赶、资金可配套、监理到位、考核可诱惑、科技可支撑、规则可约束、指挥可统一。 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系统,省委、省政府首要由同志担任全省总河长,所有河流水系分级设立市、县、乡、村级河长,实行河长包干责任制。 设立了省委省政府30个监察组,暗访,严格落实治水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真正实现了守土负责,守土负责。 省人大、省政协每年以“五水共治”为中心开展各种监督,促进事业落地。 省级31个部门各部门担任其职务,密切合作。 县乡各级也都建立了职工机构,由党政一把手指挥,村、街与公司、群众各方面联动,全省全面形成了从横向到横向、纵向的最后一个职工结构。

“浙江“五水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二、治水步骤和事业措施

“五水共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是一项漫长的作战任务,有完善的战术设计和辅助措施,有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作战图,在实践中一步一营、一步深入、环环相扣,始终不渝、共赢。

(1)治水步骤

“用三年(——年)处理突出问题,明显成效。 五年(—年)基本处理问题,全面改善七年(—年)基本不出问题,要实现质变,决不能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三五七”时间表要求和“ 从全省水质最差的河流开始,在浦阳江展开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并迅速向全省展开,有序推进,逐一突破各要点,不断深化各阶段。

(二)事业措施;

是实施治水三部曲。 适应“三五七”的时间表,继续加大力度,逐步推进,实施“清三河”、退v类水、建设美丽河湖三个阶段的治水措施。

第一阶段:“清三河”。 从处理感觉突出的问题入手,全力清理垃圾河、黑河、臭河流,实现“脏”向“净”的转变。 管理感觉污染的“表”,立足于变革升级,抓住“治本”。

第一个措施是启动“两覆盖”“两个变革”。 “两靶”,是实现城市排污收纳管的基本覆盖,实现农村污水解决、生活垃圾集中解决的基本覆盖。 所谓“双转型”,就是抓住工业转型,加快淘汰和维修铅蓄电池、电镀、制革、造纸、印染、化工等6个重大污染高能领域的步伐。 抓好农业转型,重复生态化、集约化方向,推进种植养殖业集成化、规模化经营和污物排放集中化、无害化解决,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年完成1.1万公里“三河”清理,年继续加强提升,大力推进河道清理排污管道工程,进一步深化沿江百米水污染治理,基本消除“黑、臭、污”感污染,处理“突出问题”

第二阶段:“消灭劣v类水”。 基于“清三河”的成果,全力击退劣v类水的攻防战,实现由“净”向“清”的转变,着力提高大众治水感。

第一个措施是,全省58个县对以上劣ⅴ类水质剖面进行控制检测的1.6万劣ⅴ类小水体,实行挂图作战和销售编号管理。 各级河长作为讨伐劣员工的首要负责人,特别是对存在劣v类水质剖面的河道,要求所在地市县党政第一负责人自行制定河长名单:劣v类水体、首要原因、管理项目、销售编号的报告和提交的深化 继续深化“两覆盖”、“两转型”,实施6个工程:污水处理管、河道清理、工业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排污口整治、生态供水与修复等。 经过一年的攻坚,劣ⅴ类水质剖面的全部完成销号,提前三年完成了从国家“水十条”上撤下来的劣汰任务,也提前完成了“三五七”调度第二阶段“基本处理问题、全面改善”的目标。

第三阶段:建设“美丽的河湖”。 在全面清除退化的基础上,立足于从“清”提升为“美”,年开始建设“美丽河湖”的行动,以此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治水事业的纲领。 目的:贯彻部署中央治污攻防战和碧水保卫战,聚焦优质建设美丽浙江、高标准达成治污攻坚战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中央标志性战役,做好浙江自由行,彰显浙江特色,进一步加强治水成果。

第一个措施是实施“两个建设”,即“美丽的河湖”和“污水零直排区”的建设。 实现“两个提高”,即加强和再提高水环境质量,再提高污水解决标准。 多次发出“双发力”,一手抓污染物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一手扩大容量,就是抓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 加快“四整治”,即工业园区、生活污染源、农村面源整治及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等。 开展“五攻坚”,即中央17号文件部署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经济带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等。 全面实施“十大专项行动”,清理污水解决厂、建设“污水零排放区”、提高农业农村环境管理、提高水环境质量、实现饮用水水源、近岸海域污染防治、防洪排涝、河湖生态修复、河长制标准化、全民节水保护水行动。

“浙江“五水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污水解决工厂的清洁排放行动是领先的。 第一,继续按照一级a标准提出标准,颁布实施更严格的治水《浙江标准》,年启动100座城市污水解决厂的清洁排放改造,进一步发挥环境标准的引领和反作用,提高标准推进治水,加强污染防治攻防战。 并继续加大配套管网建设力度,推进污水再生利用。

建设“污水零直排区”,抓好污染治本。 生产污水,隔绝污水,统一收集,达标排放,形象上是“晴天不排水,雨天无污水”。 开展以工业园区和生活区为中心的“污水零排放区”建设,建设餐饮、洗浴、洗车、洗衣、农贸市场等其他可能产生污水的领域“污水零排放区”,推进污水解决厂尾水再生利用和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化管理试点,做好污水“切割、处理” 据此,加快治水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从基层管理向源头管理的转变。 这是浙江适应治水新阶段,体现治水新要求的重要探索创新。 年开始建设30个工业园区“污水零直通区”、200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通区”。 到年,30%以上的县(市、区)将努力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 到2022年,80%以上的县(市、区)成为“污水零直通区”。

“浙江“五水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农业管理提高行动,推进农村生产生活习惯变革。 第一是结合乡村振兴,高水平提高农村生活人居环境。 另一方面,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继续全面实行畜禽养殖限制养区制度,实行养殖区域和污染总量的“双控制”。 并开展水产养殖污染防治试验,通过积极宣传生态养殖的物联网智能化管理,比较有效地降低化肥、农药用量,通过农牧有机融合、秸秆废弃物综合利用、氮磷养分阻隔,实现农业废弃物的“零排放、全消纳” 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基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基本全面覆盖,推进解决设施标准化运维,并大力推进农村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50%,农村厕所改造5万辆 对其他7个专项行动,逐一确定事业目标、政策措施、要点项目,确保可操作、可落地、实效。

“浙江“五水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二是完善、更加严格的水环境管制控制度。 第一要全面推进三线一票,加强源头管制——推进多规一体化,实行产业、项目合理布局的双重控制,严格落实水功能区达标率和污染物减排控制。 进而,建立更加严密的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互联网,加强上下游、左右岸的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管理、合作补偿,以实现水质管理目标。

三是实现更加严格的审计评价机制。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浙江还将结合更加严格的审计考核机制,做好1月1日的提醒、1月1次审计、1月1次通报、1月1次考核,逐步将审计从督点转变为督政,真正夯实地方责任 根据考核结果,每年省委、省政府授予职工优秀的市、县(市、区)“五水共治”大禹鼎。

三、治水效果和经验总结

“五水共治”纵深推进全省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生态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绿山河不过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取得开花结果,为浙江高标准夯实污染防治攻坚战,开辟路径。

治水效果

经过五年的治水攻坚,效果比较明显。

一是水环境质量有了显着改善。 年,省控ⅲ类以上断面比例达到82.4%,比去年上升18.6个百分点。 劣ⅴ类截面全面针号。 年1-8月,省控ⅲ类以上断面比例达到82.4%,比年同期上升1.4个百分点,国控ⅲ类以上断面比例达到92.2%,继续维持完好的ⅴ类断面。 5年间,清理了垃圾川6500公里、黑臭川5100公里。 新增城镇污水解决能力近300万吨,完成建设城镇污水辅助管网1.6万余公里的河湖库池清理3.1亿方。 清除排出口(水)的30多万个。 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比较有效地治理村庄,基本上是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经超过40%。 水体黑、臭等感觉污染基本消除,昔日的垃圾川、黑臭川变成了景观川、风景带。

“浙江“五水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二是加快推进变革。 治水逆势重整经济格局,大破大立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年,浙江省gdp年均增长7.8%,经济总量从年的37757亿元增长到年的51768亿元,进入了增长中的高速、快速发展中的高端轨道。 5年来,整治了肮脏乱差、低矮的小散公司11.8万家,淘汰了落后的产能公司1.3万家。 停止养殖户搬迁40万人,全省生猪存栏量从最高时的1300万头减少500多万头,年存栏生猪5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全面完成整治,实现了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的全面覆盖。 年,全省有规律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术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8%、11.2%、12.2%,均快于工业平均增长率。 全省高能产业增加值占有序工业比重从去年的37.2%下降到34.6%。 目前,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三新”经济已经占全省gdp的五分之一以上,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五分之二以上,正在向更高形态、更合理结构、质量效益更好的方向转变。

“浙江“五水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三是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全省许多河流都能游泳,老百姓找回了童年的记忆和乡愁。 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从年的57%提高到年的78.5%。 特别是年以来,全省公众对治水的支持度达到96%以上,但涉水访问量较高峰期明显下降。 各级领导干部、河长带头、模范带头,群众参与治水的积极性提高,干群关系因治水更加紧密,出现了大量治水先进和模范典型。

可以说,“五水共治”不仅治疗了环境改善、水清岸美的新效果,也治疗了变革升级、换鸟的新局面。 不但治理了各方称赞、人民满意的好名声,而且治理了干部敢于负责、乐于服务的好作风。 年12月,在国家“水十条”考核中,浙江被评为优秀。 年1月,浙江省河长制事业通过国家中期判断。 “五水共治”展现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标志着浙江进一步开辟了“绿山河不过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2)经验总结

浙江的治水工作,是历史上的省委、省政府沿着习大总书记引导的“八八战术”“两山”理念道路继续走下去,深入贯彻习大生态文明思想,历久弥新,一个蓝图画到底,都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第一,多次上下联动,一起治疗。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四个班子齐集上阵,部委负责,省市县全面行动,乡户不留死角,组织推进体系自上而下,持续到底。 考核机制科学合理,对2个区市和26个县取消gdp考核,不仅仅是以经济增长指标论英雄,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快速发展理念。 激励机制大胆动真格,大胆负责的干部提拔重用,不为官员承担严格的解释责任。

第二,多次精准施策,标本兼治。 水环境污染,表现在水中,问题在岸,根子在产业。 浙江重复了水岸同治、城乡共治的过程。 聚焦工业和农业的“两个转型”,给污染公司釜底抽薪,给落后产能的猛药消除疥疮。 聚焦城乡污水解决能力“两覆盖”,共同推进治水治城治乡,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联动推进“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 从和方面看,各自为战联动区域流域,从突击管理走向系统管理,实现党的政府推进、自主转变。

第三,多次创新,常态强治。 全面推行五级河长制,率先实行河长制地颁布法规,全省拥有各级河长6万多人,配备“河道治安官”,推行“湖长制”“滩(湾)长制”,治水管理体系为湖库、湾及池、渠、池、井等 加强生态政策供给,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财政收入制度、“两山”财政专项激励政策的实施,迅速发展绿色财政奖补充机制,扩大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省内全流域生态补偿、省级生态环境保护财力转移支付的全面覆盖。 建立审计机制,省委政府30人监察组全程跟踪监督,省市县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合作,特别邀请检查环节,参加基层“两代表一委员”,可以说人人都是监督者、参谋长。 不断健全环境执法和司法联动,在全国率先实现公检法驻环境保护联络机构的全面覆盖,组织护水系列执法行动,始终保持执法高压态势。

“浙江“五水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多次国民参加,共享共治。 加强多元投资,建立政府、市场、公共多元化投资体系,将“三公”经费削减30%以上用于治水,鼓励浙商回归,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五水共治”项目投资。 加强科技服务,建立技术服务团,召开技术促进大会,建立专家“派遣工作单”和“点对点”服务制度。 加强舆论监督,在《今日焦点》等栏目中,深刻揭露反面典型,集中治水正能量。 全民参与,工青妇治水队伍齐集上阵,农村“池爷爷”、“池阿姨”守护着门前池清水。 公司河长、乡贤河长、华侨河长和洋河长等社会各界人士也积极加入治水大军,形成了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

标题:“浙江“五水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j/9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