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16字,读完约12分钟

原标题:美国普吉湾大学教授洪再新:

中国山水画为什么和实际风景不相似?

本来是向西方网民介绍中国山水画读物的,但英文原书已有30多年的旧书,在中国的增订本距离发售只有一年多,迅速出现在第三版。 来自这个阅读市场的积极反馈,让长江日报记者观察了英国艺术史家迈珂苏立文的遗作《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采访了他的合作者、该书中中文版译者、美国普吉湾大学教授洪再新。 后者表示,作为西方定位中国艺术的“第一人”,苏立文在中国山水画艺术研究上的造诣压倒了国内许多后辈新人,他的文笔和发现的内在力量值得反复学习。

记者刘功虎

长寿老人的中国情结

苏立文是20世纪初系统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代美术的西方人,3年前去世,享年97岁。 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英文版,是他于1979年出版的作品,“不是给专家们读的,也不是中国山水画史,而是试图说明山水画的历史”,但实际上,这本书的出版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被许多人视为教科书,是有名的作家。

《山川悠远》共分七章,结合着名绘画,重点介绍了唐、宋、元、明、清及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中国艺术的精华,具有超过历史和地理时间空的世界价值。

苏立文是许多中国人熟悉的老朋友。 1940年他刚从英国剑桥大学建筑系毕业,自愿来到中国西南,为红十字会开救护车,投身于艰难的抗日战争。 后来,他和吴环结下良缘,在成都华西大学博物馆工作,开始了对中国艺术的终身研究。

关于中国古典山水画,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迷恋者,并伴随着很多疑问。 例如,这些画注重自然风景,但为什么不是自然风景的忠实再现? 苏立文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画家首先是哲学家。 希望他们像诗人一样,重视表现对象的模糊性和不明确性,追求意境和气韵的生动性,向作品中注入主观想法和想法。

苏立文知道人们有什么兴趣,想逐一解决人们的疑惑,但他尽量不摆出“掌握真理”的姿态。 这使他的形象总是富有亲和力。

他是怎么看山的

在中文网民看来,中国山水画之美不言自明:直逼北宋大幅山水、肖自然风貌。 南宋一角之景,充满诗情画意。 原文人湖山风景区呈现出画家另一种胸襟……。 千姿万态的绘画背后,有着面貌各异的笔法性格、百转千回的着色方法、多变的章法格局,这些都没有传达出中国历代画家的特色和个性。

因此,“定位中国山水画艺术,不是很简单的事吗? ”。 在这样的疑问中,洪经常再次作为苏立文的《中国知音》和《山川悠远》的译者而苦笑。 他和苏立文交往了30年,知道这本书不容易写。

1985年左右,洪再新从历史专业转到中国美术学院主修美术史。 当时美院的两个期刊《新美术》和《美术翻译丛》的负责人都是范镜头,他向中国学术界系统介绍西方艺术史学,向馆方推进欧美原着的进口,苏立文的作品也在其中。 在范景的激励下,洪再次开始了英文版《山川悠远》的翻译,并于1988年完成了最初的翻译定稿。

苏立文教授应邀为中译本编排了序。 “依我的意见,我这本书为什么能出中译本,可能有几个理由。 至少有几个原因,新闻网民也想知道西方作家是如何向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公众介绍这个主题的。 ”。

现在洪再新本人认为《山川悠远》之所以畅销,首先是这本书能够立足中西文化的大背景,用比较的方式研究中国山水画及其两千多年的快速发展轨迹,这一主题及其相关的大量名画,使这本书极具吸引力。 “他的山怎么看这座山? 西方学者如何评论中国山水画? 洪再新说:“想想就兴奋。”

从“永恒的象征”到“遥远的山川”

洪再新说,苏立文的英文原着书名是《永恒的象征》,书出版后,许多专家表示肯定,《象征》是西方作品中常用的手段,并不是中国山水画最具特色的地方。 这是因为后来发行中文版时,苏立文变成了“从善到流”,书名改为了“山川悠远”。

山川悠远》的出处来源于《诗经》。 洪再新说,这样的改变,真的牵动了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那就是,中国历代山水画家们说,无论其方法如何创新,眼睛如何独特,布局如何新颖,其所追求的哲学境界,始终只在“悠远”一词中。

“无论是元末往来于三湖九泷的梅沙弥(吴镇)、云林子(倭瓒),还是明清之际活跃在黄山白岳之间的大清洗水子(石涛),他们都没有个性。 他们山水画的面貌,都体现了中国古典绘画的最高境界。 正如范景指出的那样,中国许多山水画家的作品,都体现了“远”字。 正是这个“遥远”的目标,指引我们走向自然,但它不仅仅是再现自然、亲近自然。 洪再新说:“它将我们带入了天人之际、无限广阔的世界。”

苏立文当时写《山川悠远》时,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填补历史和现实空白”。 洪再新说,晚年的苏立文应该已经看到了,这个目标已经没有成为目标。

"中国山水画从不表现邪恶. "

沈周《庐山高》画庐山,赞扬的是恩师

擅长画山水的大师,很多是插不上脚的“书呆子”

+ :如果你看像中国一样美丽的山水画,在你看来,越来越多的东西是经验的产物还是想象的产物?

洪再新:呵呵,苏立文早就发现,中国画家,特别是住在江南鱼米之乡的画家,往往是离家出走的“宅男”,他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内地。 李白、杜甫的诗多是亲身经历后写的,文人画那里这种情况不多。 很多人看了徐霞客游记后,觉得自己很熟悉潇湘之景、武夷幽胜。

阅读+ :为什么画家们在实际画画的时候,不按照他们看到的景色画呢?

洪再新:这个问题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绘画本身。 它涉及中国艺术表现的整个行业。 中国诗人喜欢概括,他和画家一样,通过一系列通俗易懂的形象,在某个模糊的时候空排列组合。 你去看中国诗词,其感染力,正是来源于这位模糊的性。 一方面要让诗人抓住重点尽可能概括,另一方面又容易含糊其词,措辞不详。 中国诗句所获得的精炼性,正是其牺牲的可靠性。 中国山水画也是这个特征。

阅读+ :这个牺牲,可能有意义吗?

洪再新:当然,成就了中国艺术。 有现成的例子。 我觉得很有趣。 苏立文的研究表明,沈周《庐山高》描绘的庐山风景与苏立文亲历的庐山风景没有具体相似之处。 沈周画庐山不是为了表现庐山的美——他写的庐山很美,但他有更深的意义。 那是因为庐山的高度,沈周称赞老师陈宽高尚的人格。

“牺牲”这个词可能有情绪倾向,所以我们尽量不用它。 可以说,在艺术上,抛开一点明确性,集中表达内心的想法,几乎是所有中国艺术的一种方法,是中国以前传承下来的文化特征,是她魅力的灵魂。

+ :读了苏立文,说中国画家首先是哲学家。 你怎么理解?

洪再新:完全可以这么说。 与欧洲同行相比,中国文人画家绝不仅仅是画家。 年龄越大,中国画家对世界的理解能力越深,艺术表现力越丰富。 年轻时游览名山大川的瞬间心情,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某一时刻会淡去。 这些和实景并不一样,在“气韵”上像神一样。 沈周在庐山脚下的所有寺院里问佛。 石涛登上黄山的山顶,给他们将来的创作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但他们不会上岸,展开画布写生。 中国画家画山水越来越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感情和感悟。 他们把自然写在脑海里,发酵可能有几十年了。

高山峻岭最能培养人的德性

阅读+ :为什么要画云雾缭绕的山景,文人画山观瀑、临水钓鱼等主题素材,在中国画中不断、反复出现?

洪再新:正如苏立文所见,在中国,绘画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互不可分,共同表现了物质世界中不可缺少的哲学观念。 没有必要接触既不能耸人听闻,也不能洗心,也不能产生魅力和喜悦的主题素材和作品。 山水是最引人深思、最净化、最清澈的,也是最富于变化的,人们对它的探索永无止境。 总之,山水最能吸引人们的哲学思考。

而且,中国人对西方人总是划分形式和主题的方法感到困惑。 例如鲁本斯的作品《柳歇波斯姑娘被劫》,西方人认为是杰作,她认为有纯粹的形体美,中国人无法理解。 既然抢劫本身就是罪恶,那么邪恶的事件,为什么要表现出来呢? 在中国人看来,多次需要形式和文案的统一。

阅读+ :主题素材重复的话,为什么不会让欣赏者厌烦?

洪再新:作为一种纯审美的活动,欣赏中国山水画,音乐、绘画氛围与色调、书法线条律动、画家笔墨妙技,以及逐渐展开的山水长卷,都可以在时空统一体中活动,这是一种声音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听到的总是有点熟悉的作品,我们不讨厌。 因为大师一演奏,所有熟悉的作品都会变脸。 演奏家对作品主题的理解、细微的变化、娴熟的妙技,都给人一种很快乐的感觉。 中国山水画也是如此。

特别是从14世纪开始,中国山水画基本上不再追求主题是否新奇(可以久远),而致力于画家如何表现自然,他的妙技越来越重要。 一幅山水画,同样表现山水自然,但结构、境界、眼睛、墨水单薄,气势间断,风格传世,反映了画家的水平之高。 苏立文曾经指出,在以前流传的批评家看来,一幅画如果笔墨没有生气,无论画家的技法多么熟练,都还不合乎情理。 相反,如果笔墨生动,则是值得称颂的佳作。

+ :苏立文说中国画第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根据他的理解,第一有那些方面的思想?

洪再新:中国文人画像文人诗一样,都反映了中国的哲学观念,最重要的是儒家思想,此外还有佛教思想、道家思想等。 “自然景色中最壮观的莫过于崇山峻岭。 能够在自然景色中培养人的德性,同样必须如此”,这是苏立文的表现,多么深刻啊。

中国画决不追求坚实的“狭窄的风景”

阅读+ :西方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洪再新:西方人认识中国山水画,已经过了400年的漫长岁月。 他们从17世纪开始接触,伟大的利玛窦对中国进行了百科式的着作,但对中国山水画只有一画。 18、19世纪的情况差不多,欧洲列强东侵的战争反而关上了东西方艺术交流的大门。 西方对中国艺术认识的深刻理解和体系化,苏立文这一代人很成功。

读+ :中国山水画这种艺术类型,有和西方相似的形状吗?

洪再新:从康定斯基开始,西方艺术中出现了抽象的表现主义、运动主义、环境艺术方面的作品,这些流派致力于表达对自然世界的见解和感情,他们在某些方面与东方艺术非常接近。 的现代西方艺术家感兴趣的不是空之间固定存在的物体,而是空之间本身就在望远镜和显微镜之外的世界。 这些人也在追求力量、节奏、运动、无法言喻的有生命的东西。 这些和中国人对气韵的追求很像。

+ :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有什么不同?

洪再新:苏立文指出,中国山水画明显比西方风景画包含更多的复制品。 西方画家克拉克也指出,虚幻的风景没有历史渊源,勾结中国山水画的理想要悠久得多。 中国山水画家带领我们在“无限的象征”中飞翔,永无止境。 在中国画中,竹子从来不是竹子,山水树石和绘画风格也含有寓意。 如果想知道它们的意义,就必须精通大量中国画,熟悉中国历史和古代经典,研究儒教之道,背诵大量诗词。

+ :读苏立文时,人们认为近代以前的中国山水画不使用透视法,立体感不强,甚至不用彩色。 这种极其简化的追求能更有效地传播更多复杂的哲学观念吗?

洪再新:苏立文根据一项很有兴趣的研究,他在书中还提到了描写苏东坡的《后赤壁赋》长卷,在四个影子的后面,竟有月光映出的淡淡影子! 他认为这是中国人采用投影法的唯一尝试。 但是,这个尝试没有成功,后世的评价不太高,也没有人试着描绘人的影子。

你问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艺术观念上最重要的领域,是中国画和西洋画、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最重要的领域,那就是中国人及其中国画“不想描绘清晰的景象”。 在中国山水画中,画家宁可展现自然的常规面貌,取“江南春”为主题,除了弄清楚这大致在中国的哪个地方、一年中的哪个季节之外,都要靠你去意大利会。 中国人特殊的精神追求,从来没有要求将绘画对象落实为“狭窄的风景”。

标题:“美国教授:中国山水画为何与真实风景不相似?”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j/1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