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020字,读完约15分钟

2021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但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明朗性。 面对风险的挑战,如何执行中央经济实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如何迈出第一步,看到新气象? 经济日报记者最近采访了国家快速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中央农业经营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工业和新闻化部部长肖亚庆。 一起听五位部长的话吧。

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

宁吉喆: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复苏、稳定复苏,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首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十三五”规划圆满结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展现了我国经济强大的保险防范能力、抗压韧性和快速发展活力。

“三个率先”引起世人的关注。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作,全球率先控制疫情,率先重启企业活动,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年经济增速达到2%左右,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区块。

“三大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经济实力大幅上升,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00万亿元。 科学技术力量不断加强,月球探测项目、北斗导航、深海探测、量子计算、大型飞机制造、5g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粮食产量连续6年维持在1.3万亿斤以上,制造业规模连续11年居世界首位。

“三大攻防战”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 扶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排污攻坚战成效显著,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成效。

“六稳”“六保”明显生效。 就业保证、就业保证、民生目标实现,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 市场主体稳定预期金融见实效,全国市场主体达到1.3亿户的外贸稳定外资稳定投资已取得成效粮食安全保障能源供应保障基层的运行任务得到落实。

如何把握2021年宏观政策的时效,使宏观政策更加准确?

宁吉喆:一是把握宏观政策方向,保持政策连续性,保持经济复苏所需的支撑力。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就业优先政策。

二是把握宏观政策的时间效应,保持政策稳定性,不走“急弯”。 随着经济运行逐渐恢复常态,临时性救助政策必须安全退出,多次稳定前进,继续落实“六稳”、“六保”的工作和政策措施。 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建设债券等投资政策总体稳定。

三是把握宏观政策节奏,保持政策可持续性,审视前后,统筹安排。 宏观调控要深化改革开放增加快速发展动力,更加重视促进经济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转变。

四是把握宏观政策要点,提高政策准确性,科学得到比较有效的实施。 宏观政策将加强对科技创新、微型公司、结构调整、绿色快速发展、收入分配调整的支持。

五是把握宏观政策目标,增强政策协调性,维持经济正常运行。 宏观政策夯实经济复苏基础,平准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就业、价格等经济运行指标回归合理区间,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首要手段,发挥就业、产业、投资、费用、环境保护、区域等政策作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经济运行

如何提高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

王志刚: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到科学技术自立,实际上是相容的。 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科学技术是重要的变量。 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推进事业的逻辑起点,走人才强、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道路。

为了构筑新的快速发展结构,技术是重要的。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重点处理“勒脖子”短板问题。 围绕创新链的产业链布局是先下手,塑造新的特征。 必须做这两件事

自立自强,并不拒绝开放合作。 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历来走在开放的前列。 但是,开放合作也必须以自立自强为前提。 关键技术不能来,不能买,不能讨论。 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要平等尊严地开展国际合作,就必须壮大自己。

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必须重复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轮驱动”。 要面向“四个方面”的战术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战术诉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进基地、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 深化改革,打破制约创新快速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创造性,为科技自立营造优越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

中央经济实务会议提出加强国家战术科技实力。 国家战术科技力量是什么? 如何布局推进这项事业?

王志刚:战术科技力量是指国家快速发展、安全发挥战术支撑、战术领先作用的力量,可以取得巨大成就、做出巨大贡献,在维护国家战术利益的关键时刻,必须冲进去,才能战而胜之

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突然新冠引发的肺炎疫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遭遇了逆流,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而迅速地发展,科技 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抓住重大战术机遇,有力应对风险挑战,迫切需要我们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诉求,打造代表国家层面的“科技王牌军”。

近年来,我国在一些战术必定竞争的行业实现了“后发至上”,关键的核心“绞杀”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疫情防控科研攻关让全国科技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考”,更加强调了培养国家战术科技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加强国家战术科技力量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要点实验室体系,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团队作用,培育越来越多的创新型领军公司,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中央经济事业会议提出,要搞好碳化峰、碳中和工作,继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污染降碳协同效应。 污染和碳减少的协同点在哪里? 如何推进这项事业?

黄润秋:首先,我们国家的能源结构以高碳化石能源为主,约占85%,其中煤炭所占比例达到57%。 化石能源的燃烧不仅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也是目前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因此,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还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污染物排放。

第二,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污染降低碳的协同基础。 我们有法治的基础,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增设专门条款,实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 我们有体制基础,年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把应对气候变化的功能调整到了新成立的生态环境部,使体制机构贯彻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管制。 我们有行动基础,近年来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护战三年行动计划》,大大推动了污染物减排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共同推动了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积累了不少经验。

进一步,我们将创新思路措施,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 制定2030年前的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抓住以碳下降为源头治理的“牛鼻”,统筹规划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快速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二是加强政策合作。 重点放在行业、要点领域,加强源头管理、系统管理、整体管理,强调精准、科学、依法“治三脏”。 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建设。 以建设清洁低碳能源系统,快速发展非化石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为治本之策。 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和多式联运。

三是加强事业统筹。 为制定统一政策规划标准、统一监督判断、统一监督执法、统一审计问责、实现减污染碳协同效应提供支撑保障。

《十四五(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如何进行了深入的污染防治攻防战?

黄润秋: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这里的“深入”我明白有两层含义。 一是触及的矛盾和问题要层次更深,行业更广,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求更高,攻防战要深入、拓展。 二是要多次不变方向、不减力量,创新和探索攻防战新思路和措施。 如何深入打开污染防治攻防战,初步考虑如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加强源代码管理、整体管理和系统管理。

二是强调更加准确的污染防治、科学的污染防治、依法污染防治。 科学是基础,精确是要求,依法是手段。 要掌握环境治理的科学规律,提高治理的比较有效性,使问题、时间、地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用法治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三是推进攻防战,以重要行业、重要指标实现新突破。 在这方面,我们的总体构想是“发电、降碳、加强生态、增水、夯实土壤、防范风险”。

“排气”是以微粒( pm2.5 )和臭氧的协同控制为主线,进一步降低pm2.5和臭氧浓度,提高空气体质量。 “碳减排”是指制定降低碳排放量,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峰的行动方案,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高峰。 “强生态”是指统一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修复与管理,加强生态监管体系,坚决维护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汛”以改善水生态为核心,统一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管理,继续增加好水,增加生态水,提高水生态,大力推进美丽的河湖、美丽的海湾建设。 “固土”以加强土壤安全利用、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为重点,继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风险防范”是指牢固树立底线意识、风险意识,紧盯“一废一库”(危险废物、尾矿库、化学品)等行业,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中国经济,如何看?如何干?五位部长谈开局之年”

四是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环境管理体系,引导清晰、决定科学,形成强有力、激励比较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环境保护”格局,从“要求我保护环境”到“要求我保护环境”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在这样高的起点上,粮食有必要继续增产吗? 怎么把碗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

唐仁健:粮食生产是“三农”事业的“要害”。 粮食生产这几年总体顺利,已经实现了“十七连丰”,但这一点也不能放松。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粮食供应仍然处于平衡状态,必须始终牢牢地拉紧粮食生产这根弦。

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又是建党100周年,维护粮食生产稳定意义尤为重大。 因此,农业农村系统也要树立“军令状”,以确保年产量在13000亿斤以上,稳定增长为目标。 具体要实现“双稳一增”:稳定粮食,要确保粮食绝对安全,稳定南方双季稻全年种植面积,提高单产。 黄淮海和西北地区的小麦面积要以恢复为目标。 稳定大豆是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使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确保豆制品等食用大豆国内自给自足。 要增加玉米,扩大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的玉米面积是很重要的。

在确保产量的前提下,重点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存粮落实到地上,储存在技战术上,稳步提高生产能力,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生产和供应。 特别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巩固扶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比较有效地联系起来,采取那些措施?

唐仁健:到年底,反贫困攻坚战全面关闭,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处理,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 虽然贫困地区的面貌和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横向看,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贫困群众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农村不少边缘家庭收入略高于贫困线,出现波动

摆脱贫困攻关后,接下来要搞好振兴农村的大文案,用振兴农村的方法加强扶贫成果,推进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确保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跟上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步伐。 为了紧密衔接工作,脱贫目标任务完成后,对脱贫的县要设置脱贫之日起的五年过渡期,搞好过渡期内的领导体制、职工体系、快速发展规划、政策措施、考核机制等比较有效的联系。 只有集中资源支持扶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定过渡,“扶马”再“送一步”。

下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将重点工作。 一、致力于研究,制定联系员工的辅助文件。 确定扶贫攻坚期间各项政策持续调整优化的具体安排,加快健全、比较有效的联系政策体系。 二是支持扶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计划以贫困县为单位快速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养殖业提升行动,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持续改善扶贫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继续扩大对扶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加快水利、公路、电力、能源、互联网等方面短板的补充。 四是借鉴扶贫攻坚办法,推进乡村振兴,移植扶贫攻坚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

我国产业链的现状如何? 工业基础上存在着那些短板,如何修补短板的锻长板?

肖亚庆: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具有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和配套特点明显,产业链有较强的韧性,但仍存在基础不牢固、水平不高的问题,基础产品和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环节“紧扣” 这些是建设强国所需的“硬骨头”。

下一步,工信部将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中心,发挥新举国体制的特点,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就是弥补短板。 实施产业基础重建工程,聚焦产业弱点,开展关键的基础技术和产品工程化攻关。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支持公司质量提高行动。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扩大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二是锻长板。 推进前所未有的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新一代新闻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新兴产业链,聚焦产业特色行业深耕细作,培育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

第三个是强势公司。 落实各项惠企稳定的企业政策,推进市场环境优化,支撑大企业强势优势,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量的产业链“链条主”公司。 支持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能力,形成“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和制造业单一冠军公司,促进大中中小企业融通快速发展。

工信部采取那些具体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肖亚庆: 2021年,工信部围绕“政策、环境、服务”三个行业,聚焦“融资、权益保护”两个要点,关注“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的目标,构建中小企业“321”的商业体系。

具体包括严格政策执行和环境与服务优化。 深化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环境第三方判断,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健全中小企业志愿服务体系制度,深入培育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加强融资服务和权益保护。 加强政银企业对接,深化产融结合工作,研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经费削减奖的补充政策,加强对国家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基金政策的诱惑。 实施中小规模企业支付条例,防止新的积压。

实施中小规模企业专业化能力提高项目。 健全高质量公司梯度培育体系,3至5年筛选公告万家“精特新”小巨人公司,旨在培育10万家省级“特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进孵化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促进大中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 实施公司管理创新提高专业行为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的专业行为。 推进龙头公司与“特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合作,加快形成创新合作、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融合创新产业生态。

(责任:朱晓航)

标题:“中国经济,如何看?如何干?五位部长谈开局之年”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j/10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