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1字,读完约3分钟

经济日报-新闻网记者北京3月8日(记者魏金专栏)说:“当前,在深贫困地区,文化生活不足、文化生活质量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情况依然普遍存在。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必要组成部分”的意识,把“文化扶贫”放在和其他重要措施一样重要的位置。 ”。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藏族歌手宗庸卓玛在接受经济日报-新闻网记者采访时强调。

全国政协委员、藏族歌手宗庸卓玛经济日报-新闻网记者魏金金/摄影

可以看出,目前各地正在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但在县级政府所在地和部分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剧场、文化广场、舞台、图书馆等文化服务体系制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受到重视。 “但是,在深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文化服务系统制度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非常落后,城市与发达乡镇之间还有很大差距。 ’宗庸卓玛是这么说的。

宗庸卓玛举例说,在文艺下的基层演出事业中,自己拿着麦克风站在田埂上时,没有一点平坦的地方,老百姓只是坐在坑坑洼洼的地方看演出。 “通过他们的眼睛,我由衷地感到文艺应该走在最下面。 对于任何贫困地区、偏远地区来说,他们对文化精神食粮的诉求更为迫切,那里也需要传达的场所和平台。 ”这种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短板,不仅直接导致贫困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的不足和质量的下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 “有很多民间艺术传承人,但也有因为本村本土没有展示的地方和设施,去了城市成为‘传承研究对象’的人。 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这些并没有失去传承的土壤,所以传承成了摆设。 还有很多传承人不再直接演奏歌唱,一点点无形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灭绝危险和失传境遇。 ”。

“宗庸卓玛委员:突破“文艺下乡”以前传下来格局 增强乡村“文化造血”功

宗庸卓玛说,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必要组成部分,各地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弥补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这一块短板的重要性。 “否则‘精确的文化扶贫’就会变成一句话空”。

资料来源:林芝巴宜区民俗演艺中心经济日报-新闻网记者魏金金/摄影

对此,宗庸卓玛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应每年拨出一定深度的贫困地区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用于地区舞台、剧场、文化广场、图书馆等项目的建设。 并积极组织了深贫困地区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现状的相关调查,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进入现场,对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设计。 除此之外,还要为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维护定期投入一定的资金。

宗庸卓玛最后补充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后,组织县级文化行业相关专家,汇聚乡村文艺人才,充分挖掘当地原生态文化资源,创作出稍具正能量、时代感、艺术品位的艺术作品,突破常规“文化下乡”格局,走向贫困乡 “贫困地区往往是原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深厚文化基础的地区。 我们可以组织文艺人才使原生文化成为地理上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产品,增强乡村的“文化造血”功能”。

参见“2019全国两会特辑”的报道越来越多。

标题:“宗庸卓玛委员:突破“文艺下乡”以前传下来格局 增强乡村“文化造血”功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j/10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