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076字,读完约15分钟

姚远利在博物馆的办公室

扁额博物馆的道德讲堂

收藏的人往往梦见过“拾遗”,66岁的姚远利也不例外。 但是,他现在创造的“拾荒梦”并不是角落里的真实事物,而是一种不引人注目的真实思想。 这个拾得,在姚远利的十几年间,也许他的余生也会拾得。 捡到的是他的“扁额学”的梦想。

1 .独自跑尖刀山

如果把姚远利的人生分成几段,收藏扁额、开博物馆不过是一小部分,虽然前后只有十几年,但却是他人生的高潮。 但是,这个爆发点的形成需要追溯到他前半生的积累。

回忆往事,老姚经常说“人生有轨迹”。 现在的做法意味着继续着自己过去几十年的工作想法。 再者,这也可以追溯到他上小学时读的经典名着。 无论是读《三国志演义》还是《水浒传》,老姚似乎都记得“正义”、“拔刀相助”等词,但“我从小就抱着尊重权威的观念。 我不迷信权威”。

这出现在老姚收藏生涯的初期。 他的收藏生涯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在专心研究扁额之前,老姚最喜欢的是古砚,特别喜欢文人玩的瓷砚。 当时很多人研究采用古砚,老姚认为这只是“拾古人牙慧”,不可能超越,所以他开始研究古砚的体系划分。 这是“没有古人”的。 之后,他关于古砚体系划分的文案也被收录在《本文摘》中。

沉迷砚玩的老姚突然把砚台扔了。 就好像他开了一家“领域可数”的公司一样,之后突然开始了博物馆。

两者都有共同的理由。 个人的乐趣和文化价值。

1998年潘家,老姚花了2700元,收到了第一块牌匾“选举孝廉方正”的牌匾,为宣统元年( 1909年)主持孝廉方正制科考试的官员黎殿元站岗。 按照通常的常识,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但实际上被废除的只有常科,还有一种选拔官员的模式。 制科是根据皇帝的目的和国家对特殊人才的需求而不定期设立的,并持续了一段时间。 老姚说,这块牌匾涉及科举制度结束后的人才选拔方法,所以很少见。 姚先生因为这个灵光一闪,决定放弃古砚,专攻扁额。 因为他认为这位砚只是文人雅士们的闲情雅趣,在文化含量和历史价值上远远低于扁额。

收到牌匾之初,老姚遇到了第一个问题——如何定位扁额? 当然,这个难题也是他自己设定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混乱地开始了自己的收藏,只是听别人说该怎么办。 姚先生不会。 他想自己想想再去收藏。 之后的各种事实,正好是这几个独特的特征,表明老姚在收藏和研究额度上开辟了自己的道路。 “扁额是‘宝玉’。 我到底是用金线还是麻线穿的呢? ”。 他先问了自己。

当时的背景是,古代悬挂在官方、寺院堂、客厅的扁额,或者说曾经无处不在的扁额,在官方和民间体系中消失了很久。 只有在一家店才能发现扁额的痕迹。 即使在今天,也有扁额博物馆只看到了“民俗文化”。 就像姚先生去开会一样,见到某省级博物馆馆长,递给他自己的名片后,人们只说:“扁额啊,民俗文化! ”我只是轻轻地写了一下。

天生好学的老姚先生,占有最多的资料,考虑用学术理论武装自己。 为此,他一头扎进旧书堆,试图找到关于扁额的研究资料。

但是,结果令人失望,这方面的资料少得可怜。 姚先生想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图书馆找资料,馆长说:“没有人写过专门研究扁额的书! ”让我很头疼。

姚先生发现,扁额不是建筑所需的部件,也不是装饰品,所以在许多古代建筑师的着作中很少被提及。 新一代建筑师对扁额印象淡漠,更难关注。 另外,文博机构中几乎没有专门研究的扁额。 故宫出版了摆满画和文字的扁额专辑,但把扁额作为“宫廷建筑内外的装饰品”。

随着对扁额价值的质疑,老姚边聚边学习,不知不觉走上了扁额学术之路。 然后,他越走越兴奋,他没想到这条谁也没走过的路,竟然布满了荆棘。

2 .众里寻他千百度

从1999年开始,老姚开始大量收藏扁额,又从科举扁额开始。 因为这个扁额有最广阔的受热面,谁都有同感。

关于初期的扁额收藏,他说自己还很幸运。 因为当时很多人对科举不了解,很少见到民间流传的扁额,很多扁额在老百姓家里只是摆设。 他领取科举额头之前,哪个商人更观察扁额的品相,更喜欢华丽的祝寿牌匾,而忽视了简朴的科举牌匾。 老姚笑说:“我教会的扁额商人《状元》、《进士》怎么样了,后来他们明白了,让我出了高价。 ”。 关于自己独特的收藏之路,老姚总结说:“无论爱什么,任何事件都有捷径可做。” 他认为,这20年来自己收藏从阻力最小的地方开始,注重藏品体系,什么也没接受。 这是因为没怎么转弯。

当时,老姚确实以比较低的价格收购了部分扁额,至少几千元,最多不过几万元。 到2007年,老姚藏的扁额达到了500余方。 这个时候他也在做自己的生意的同时收藏扁额。 但重心已经计划创办博物馆,拿出毕生积蓄创办了北京科举额博物馆。 于是,2007年金秋十月,在高碑店民俗文化村,老姚名为“励志堂”的“科举扁额博物馆”悄然开馆。 博物馆是方正的中式四合院,3000平方米的院子里,一开张就摆放了老姚藏的500多个方科举牌匾。 大门是老姚从江西金溪县挖出的明代万年历年的石坊,中间院子里挖了一个小池塘,老姚在里面种了行李。 一进入博物馆大门,雕刻祥云瑞兽的元代汉白玉石雕牌坊就出现在观众眼前。 那就是镇馆之宝——科举门。 这个石坊是汉白玉整形雕成的,中段小石子的扁额头正反面分别刻有“科举门”和“忠”字。 老姚先生在古代孔庙、府学、贡院的正门内常设有这样象征性的鸟居,学生经过坊下寄宿着科举高中、福禄双享,这样的鸟居一般刻有“禹门”和“龙门”,上面刻有“禹门”

“姚远利收藏600余块匾额 提出"匾额学"概念(图)”

在收藏科举扁额的过程中,老姚站在民族历史的高度看扁额,没有将其视为民俗,而是强调了教化的作用。 他把扁额提高到了中国文化复兴的高度。 “复兴不能依赖口号和理论,需要职业生涯。 ”。 扁额是他的处理方案。 “用扁额来表达礼法制度,成为礼法制度的标志,为了治国而治国,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制度。 ”。 老姚认为,扁额的形制和功能,被历代王朝继承,辽、金、元、清进入中原,依然继承,形制并不容易。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政府和民间两大扁额体系,共同实施了标志和宣传的作用。 扁额的应用遍及九州,广泛用于社会各方面,千行百业,出现了“无牌匾”、“室无牌匾”的文化景象,为中国赢得了“礼仪之国”的赞誉。 扁额,以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国国学的全部经典,承载了优秀的道德精华,足以被称为艺术国学。

“姚远利收藏600余块匾额 提出"匾额学"概念(图)”

迄今为止,老姚收藏了600多个扁额,最喜欢的是一块无形的牌匾,因为其宣传教育功能。 姚先生当初在十里河古董市场看到这块牌匾时,它没有被画上,框子还在修,不知道它是哪个皇帝哪一年颁布的敕谕。 在众多杂乱无章的匾中,老姚翻了好几次,也没有看到这块品相不好的牌匾。 幸运的是,老姚突然觉得这块牌匾含有宣传教化的作用,尽管当时手头没有相关资料,他还是直观地购买了。 拿回去后,他也只是把这块牌匾放在一边不理。 有一天,老姚在《明朝的什么》中谈到第六条圣谕时,意识到了这块牌匾的价值。 原来这块牌匾的文案是洪武30年( 1397年)的明太祖朱元璋发出了全国六条圣谕。 “孝敬父母、长辈,和睦子孙,教生理,安全一切。 ”这是当时户部奉令发布的敕令,以稳定社会、赞颂良好品行为目的,要求发布全国,街道里坊必须悬挂、定期宣传。 之后,老姚找到了专门传播敕谕的木笃(铃)和委托书。 他说,把这三样东西放在一起,就能说明中国古代扁额的宣传教化作用,所以在这么多扁额中,他一直对这“六条敕”情有独钟。

“姚远利收藏600余块匾额 提出"匾额学"概念(图)”

老姚总结自己的扁额收藏理念,玩到极致,而不是“半瓶闲逛”。 例如,他收集了以“一榜三进士”为题写的横幅。 也就是说,收集了同科状元、榜眼、探花三人题写的横额。 知道,在清历史上开科114次,有114状元,114榜眼,114探花,有多少几率能凑齐同科3个人题写的扁额? 这三块牌匾的题名列在道光12年( 1832 ),其中冠军吴钟骏、探花季芝昌笔下的两块牌匾老姚由来已久,最后最难收的是榜眼朱凤标题笔下的牌匾。 那是在安徽泾县,一位商人囤积了20块牌匾,老姚最后发现了朱凤标牌匾,欣喜若狂。 牌匾上有“太史”二字。 朱凤标的书法很漂亮,写的文案不是贺寿的词,正好和科举有关,这个牌匾真是难得一见。 商人听说姚远利来自北京,故意提高价格。

“姚远利收藏600余块匾额 提出"匾额学"概念(图)”

有了这些令人信服的收藏,正常人应该很满意,可以和很多人炫耀,但姚先生还不满意。 他从收藏中凝聚出真正有用的思想,关心能否回报社会。 因此,当许多人建议请专业小组包装博物馆时,他会断然拒绝。 “为什么博物馆的建设越来越豪华,不惜价格,陈列图案新,以人为本的服务越来越周到,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作用微乎其微? ’姚先生说,自创办博物馆以来,他一直关心这个问题。

许多博物馆的人们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民众的素质,“许多观众只重视文物的社会经济价值,而不关注艺术品的内涵和学术理论”。 老姚不同意这个说法,认为博物馆本身应该首先深刻反省。 “至少,它没有向观众提供比文物的经济价值更吸引人的亮点。 ”。 在他眼里,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博物馆里有文物,没有思想,缺乏与观众的思想信息表达的新观念。

像老姚这样唱反调的行为,确实得不到很多博物馆工人的同意。 而且,他也不满现在博物馆很少有机会与民间博物馆交流。 为了能在一定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意见,老姚还在一点会上争取过发言机会。 在他提出扁额学概念时,有些学者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专门学或学科的提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许多研究者,同时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二是形成了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三是权威人士对这个行业的倡导。 现实中,这些条件都不具备,但很遗憾,老姚成为了第一个提倡者。 由于他文物市场开放,博物馆和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数量不足,或准备不足,或不充裕,学术理论上的大漏洞比比皆是,自己多次“发现遗漏”成功,使得他对学术上“发现遗漏”的有趣之处更加浓厚

“姚远利收藏600余块匾额 提出"匾额学"概念(图)”

在扁额学术界,老姚说:“因为关注的专家学者很少,所以自己感到很孤独。

3 .即使带子扩大也不后悔

还是得重复一下以前的观点:老姚的问题都是自己找的。 在今年举行的东岳论坛上,40位专家谈到了中国的礼仪,但没有提到扁额。 老姚不失时机地畅谈了自己的观点,阐述了扁额对中国两千年历史的影响,以及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特别是阐述了中国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断裂、道德滑坡与扁额的关系。 主持人是名校教授,没有关注过扁额,所以对老姚的观点提出了疑问。 之后通过电话交流,老姚还和那位教授成了朋友。

姚先生的执着不仅体现在扁额上,也体现在他生活的其他爱好上。 例如,他是个抽烟也不撒手的人,和笔者谈了三个小时,能抽两包烟。 他只抽过骆驼牌的烟。 这种喜欢美国香烟的人大多是北京人,姚先生也不例外。 他的祖籍是富户,现在位于繁华街道的双井因他家的两口井而得名。

姚先生还有一件事,和不抽烟时一样,“抓着耳朵挠脸颊”。 那是手边看不到书报纸的时候。 正因为如此,老姚不仅想成为收藏家,还想成为草根学者。 姚先生经常去书店买书。 一本小说从晚上八点到凌晨三点四点可以看。 “必须读完”。 坐飞机的时候,到了候机室他先买书,旅行两三个小时就能看一半。 进了酒店,老姚也不看电视,到处“抓”东西来看。 有时在房间里找不到,老姚叫服务员,随时拿两张报纸给他看。 “有些报纸过了期限还在看2年的报纸呢。 什么都不看的话,晚上睡觉的时候总觉得有缺点。 ”。 姚先生从小就喜欢读书。 中学毕业后,他去门头沟当煤矿工人,几乎每次回城休息都会去琉璃厂看看,当然要看看。 因为当时还没有“收藏意识”。

“姚远利收藏600余块匾额 提出"匾额学"概念(图)”

读了多本书,读了多位历史人物,老姚说自己还是最喜欢诸葛亮的。 “初中的时候,看《三国演义》,看到诸葛亮死了,哭了。 他是怎么死的呢? ”。 在老姚公办公室,举着对联,写道:“台抗议斩鳞伤,忠实贯彻日。” “忠”是他最欣赏诸葛亮的地方,也是他老姚最想重复的品质。 用他的话来说,一切都是出于“公心”。 为了公共利益,即使触及所谓的权威利益,也不言而喻。 “古人中有抬着棺材往上走的。 那才是真正的忠! ”

对博物馆的忠诚和执着,让朋友们觉得“你的使命感很强! 不得不说”。 建馆之初,老姚认为可以通过博物馆门票、纪念品开发来平衡收支,在馆里养馆。 现实情况不如人意,为了支撑博物馆的正常运行,老姚每年投入数十万元,“积蓄都很快就花光了”。 另外,老姚也不是没有赚钱的机会。 博物馆建成之初,有人喜欢这个四合院,想高价购买。 这个时候,天津也约好找4次老姚,在天津免费提供场地,建设博物馆。 如果当时老姚走这条路,会有很大的财产出来,但老姚拒绝了。 因为这违背了他的愿望。

姚先生说,扁额是如此丰富的文化,却没有受到国家文博部门的重视,让人感到使命感的沉重。 他介绍说,博物馆占地3000平方米以上,光是出租每年就能赚100万元以上,但他有点不愿意像民办博物馆那样租房子。 科举额博物馆曾经有近20名员工,现在正式员工只剩下老姚和副馆长贾伟两人。 对此,老姚也无能为力地表示:“如果政府仍然没有相关的扶植政策,我也很难继续下去。” 老姚这么说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去年518世界博物馆日媒体报道,北京20家注册民办博物馆中,约半数处于“隐姓埋名”的状态,部分直接关门大吉。 但是,博物馆的优秀品质和老姚的执着感动了高碑店的乡领导,高碑店的乡政府拨款50万元资助博物馆,使博物馆得以生存。

“姚远利收藏600余块匾额 提出"匾额学"概念(图)”

“因为资金的原因,我不能断言这个博物馆能走多远。 但是,如果我做一天的话,这里的文化氛围会加强,不会减弱。 我要把这里变成文化净土。 ”。 姚先生说,越是纯粹的文化越宝贵,所以自己纯粹想“玩”。

一位北京市文物局领导在看完扁额博物馆后,向老姚表示:“不要建博物馆。 请告诉我博物馆的制作方法。 ”。 事实上,老姚建立这个博物馆的目的已经不局限于个人的研究,而是提出理论,像古代书院一样提出思想。 他说这是收藏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老姚认为自己的博物馆“不能谈论经济价值”。 比名画的价格还差。 但是,老姚注重的是聚集在这里表现出的中华文化脉络、民族精神。 “那比不上几亿元的元青花。 ”

我认为姚先生很少真正弄清扁额这种艺术形式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真正理解他的野心。 他希望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重新挂牌,为中华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复兴和传承寻找切入点和重要载体。 为此,他委托全国政协委员茅玉麟和陈建功提出建议,亲自为北京重要建筑绘制扁额效果图。 但是,这个提案至今没有像泥牛入海一样的信息。

“收集扁额,藏起来使用。 研究扁额,致用于经世。 ’这是老姚现在的“扁额观”。 他期待着政府支持的“首届中国扁额文化与扁额学国际研讨会”在自己的博物馆顺利举行,期待着他收藏的六百多个扁额终于有所帮助。

老姚提出了“扁额学”的概念,但说充其量只是探视者和新闻人。 “扁额学是大漏,我不能完全填补,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着共同圆这个“扁额学”的梦想。 ”。 他今后不仅希望扁额成为专科学校,而且希望随着研究的进行成为“显学”。 否则,他只是“向孤独求败”。

标题:“姚远利收藏600余块匾额 提出"匾额学"概念(图)”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j/10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