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87字,读完约9分钟

新闻网编辑为《嫦娥奔月》、《北斗》耀空、珠港澳大桥开通、《复兴号》添丁……恰逢过去的一年,中国一连串备受期待的科技创新项目取得了巨大成果,中国在科研、医疗、制造等多个行业位居世界前列

新年伊始,新闻网策划推出“中国时间”年度经济盘点系列,对一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 本期发表了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世界上第一个对体细胞克隆猿姐妹“中”“华华”诞生了

年1月24日,中科院宣布,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的体细胞克隆:年11月27日,世界上第一只个人细胞克隆猴“中”诞生。 12月5日,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了。 多年来,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的体细胞克隆没有得到处理,成为了世界性的课题。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猿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实现了我国非人灵长类研究行业从国际“平行”向“领先”的转变。

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以及未来基于体细胞克隆猴的疾病模型的建立,比较有效地缩短了药物的研发周期,提高了药物的研发成功率,使我国率先迅速发展基于非人类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新型医药的研发产业链,成为新药研发的

“慧眼”卫星填补了我国空之间的x射线探测卫星空白色

年1月30日,硬x光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正式启用,标志着科学成果生产进入了新阶段。 “慧眼”卫星多次参加国际空间和地面的联测,获得银道面扫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阳耀发等大量观测数据,发表了30多个伽马射线暴的观测结果,直接测量了目前最强中子星的磁场回旋吸收线。

慧眼卫星的发射和运行,将使中国在国际竞争激烈的高能天体物理观测行业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显着提高我国大型科学卫星的研制水平,填补我国空之间x射线探测卫星的空空白,实现我国空之间高能天体物理行业从地面观测到天地联合观测的飞跃,将是/ [/k0 ]

我国科学家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人类肺的再生

从患者支气管刷中取出的数十个干细胞,在体外扩增数千万倍后,经过移植到患者肺部病灶部位3~6个月的增殖、移动和分化,这些干细胞逐渐形成新的肺泡和支气管结构,并完成了患者肺部损伤组织的修复替代——同济大学医学院左为教授小组。

这项研究的成功表明人体自身器官的再生正从实验室理论走向临床现实,展示了再生医学的前景,给肺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301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明确了水稻遗传新闻的密码。

年4月25日,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杂志的长文刊登了“3010个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利用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平台对这些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和大数据观察,解析了水稻种群基因组多样化的本质。

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与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内外16家机构共同完成,是国内外水稻研究者大规模合作的重大成果,扩展了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特征。 研究成果将提高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培育高质量、广适、绿色、高产的水稻新品种。

“天鲲号”海试成功地流向了中国的疏浚事业,走向了蔚蓝色

“大鲵”号于每年6月8日-11日进行海上试验,期间“大鲵”完成了航速测量、停船试验、转弯试验、抛锚试验、转向装置试验、船舶动力系统功能试验、其他辅助系统功能试验等多项试验 航行时除了需要慢动作、停车、全速运转、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紧急动作外,还要对雷达、罗盘、磁铁罗经等辅助设备进行调试校正,返回后开始准备后期的挖泥试验。

先进的技术装备是中国从疏浚大国向疏浚强国前进的最重要保障。 “天鲲号”挖掘系统能力居世界前列,运输系统能力居世界首位,适应恶劣海况的能力居世界最强,35米最大挖掘深度居世界前列,亚洲之首,为世界首次大型自航绞吸船提供钢桩台车/三索。

“新版世界七大奇观”——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港珠澳大桥将于10月24日正式开通运营。 据悉,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越过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年7月7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年2月6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完成验收,年9月28日起进行粤港澳三地联合试运行。

据介绍,整个项目包括跨海大桥隧道主体工程、香港布线和香港口岸、珠海、澳门布线和珠海澳门口岸,全长约55公里。 其中,主体工程项目全长约29.6公里,估算投资约480亿元,使用桥岛隧道组合方案,22.9公里为桥梁,穿越伶仃洋西航道和铜鼓航路段约6.7公里为岛隧道组合。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建设者们用四年的时间创造了“一年十管”的中国速度。 珠港澳大桥开通后,将大幅缩短香港至珠海、澳门的时间空距离,车程从3小时左右缩短为30分钟,三地融入“一小时经济圈”,促进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

“嫦娥四号”成功进入绕月轨道的只有“一步之遥”

年12月12日16时45分,嫦娥4号探测器花了110个小时飞行到月球附近,近月刹车成功,被月球捕获,顺利进入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绕轨道。 之后,嫦娥四号绕月球轨道运行,绕月球轨道运行,最后在月球着陆。

年5月21日,嫦娥4号中继星“鹊桥”成功上升空,6月15日顺利进入距离月球约6.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使命轨道,成为世界上第一颗运行地月l2点halo使命轨道的卫星,嫦娥4号月球探测

成功进入绕月轨道后,“嫦娥四号”距离“登月”只有“最后一步”。 调整绕月轨道高度和倾角,展开与中继星的中继链路,在轨道测试和导航传感器在轨道测试等方面工作后,“嫦娥四号”择机实施月球背面软着陆,在行星间激波、冠状病毒物质抛射、空之间的传递机制等方面具有独创性

最初的国产抗癌“明星药”被批准上市

12月1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上市首个国产pd-1单抗——三普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拓益)。 它是我国公司独立开发、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制品创新药品,用于治疗过去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黑色素瘤。 据介绍,该药可以通过封闭t淋巴细胞的pd-1,阻断与肿瘤细胞表面pd-l1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免疫抑制,使免疫细胞再次发挥抗肿瘤细胞的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

在国产公司中,除了此次批准的产品外,其他3家新药上市申请也进入了优先审查批准程序,另有数十家产品正在临床试验中。

pd-1是抗肿瘤的“明星药”,该药的上市批准对我国肿瘤患者临床用药的选择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市场上至今有两种pd-1产品,都是国外产品。 未来,许多国产pd-1产品将进入市场,与海外公司产品展开激烈的竞争。 无论药品的可得性还是价格,可以预想国内的恶性肿瘤患者都会从这样的竞争中受益。

“复兴号”的添新丁今年陆续开始运营

12月24日,“中国红、琉璃金、国槐绿、海空蓝、长城灰”等高颜值复兴号列车亮相中国铁路科技创新成果展,其中时速350公里17辆长编组、时速250公里8辆编组、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等多辆列车

据介绍,此次17辆编组的超长版复兴号承载能力比16辆编组提高7.5%,2019年1月5日铁路落实新列车运行图时部署到京沪高铁运行,可进一步提高京沪高铁等繁忙干线的承载能力。 时速160公里的动力集中复兴号车有短编组和长编组两种,其中短编组9辆,定员720人,长编组11辆至20辆,最高定员1102人,将于2019年1月5日以后陆续运营。 开业后,普速路线逐渐进入汽车时代。

多年来,我国在铁路行业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特别是在高速铁路行业,我国铁路已经形成了涵盖高速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三个行业的配套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系统掌握了在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地质条件下建设高速铁路的配套技术, 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先进水平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为世界高铁建设运营树立了新的标杆,全面确立了中国高铁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结合精品工程、智能京张建设,智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推进,智能建设、智能装备、智能运营等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揭开了智能高铁的新篇章。

北斗系统正式进入全球时代

12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信息发言人冉承其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设完成,全球服务启动。 这标志着北斗系统的服务范围从地区扩大到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进入世界时代。

年11月19日2时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1号高级),以“一箭双星”的方法成功发射了第42、43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两颗卫星是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的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 卫星将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轨道测试,并与此前发射的北斗三号导航卫星17颗进行网络连接。 至此,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的部署圆满完成。

目前,我国北斗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如基于北斗的导航服务已被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位置服务等制造商使用,广泛进入我国大众的费用、经济和民生行业。 提供全球服务是北斗建设的一大步,也是北斗快速发展的新起点,有利于提高国际社会与中国的服务合作和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互联互通。

打开微信,点击下方的“发现”,采用“扫描”,就可以将网页分享给我的WeChat的力矩。

标题:“2018"中国时间"年度经济盘点: 十大科技革新成果”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j/10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