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4字,读完约3分钟

年09月15日11:01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5日(记者魏金金) 9月15日,由文化部、中央网信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赞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媒体投稿主题活动在京正式启动。 文化部、中央网信办公室的相关领导和十多家中央平面媒体共同参加了这次活动。

仪式现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开始拍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并以此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今年1月,中国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传承快速发展工程的意见》,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快速发展”、“中华文化自媒体传播”等重要工程项目,如何在新形势下快速发展继承优秀以前的文化,

中央网信务网络信息新闻发布局局长黄其在致辞中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存储介质,是蕴藏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 习总书记强调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阔、更深刻的自信。” 分布在全国各地各民族众多美好的中华“遗孤”,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传承、文脉延续的重要象征,更是树立我们文化自信的宝贵源泉。 因此,继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展示,是推进优秀的古来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比较有效的措施。 但是,除此之外,“不留”的保护和快速发展也需要成为整个社会的自觉行动。 在实践中,不断融通多媒体资源,充分展现网络上“无形文化遗产”之美,发挥报道“无形文化遗产”的最重要作用,将进一步提高广大读者的兴趣,在全社会保护和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氛围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媒体发稿主题活动正式启动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在现场同样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以前传下来的文化在现代生存的主体的复制品,是我们每个人日常实践的一代人传下来的生活习惯。 中华民族拥有并继承着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烙上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代,效益千秋。 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是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和保护意识,建立遗产保护广泛的社会认可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希望媒体工作者用镜头、用笔墨、用声音,充分展现中国非遗之美,展现保护非遗传承人和从业人员的精气精神,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化的熔炉,也是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 传达新闻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线和在线下,虚拟和实际存在,旁观和操作,顺应时代潮流,维护人文价值,推进本创新,抵制歪曲误用,需要在所有这些维度上,慎重考虑和正确把握,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现场强调,互联网规模效应发挥了传播保护作用,商业力量也在扩大。 因此,我们需要及早警惕一些非遗留项目由此引起过度的商业化现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狮子舞”现场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近百家中央信息网站、地方信息网站和商业网站,以及一些文化行业的媒体和来自以前传播的媒体的200多名记者,分布在贵州、山西、福建、湖北等省进行了现场采访、湖北等省份。

标题:““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媒体发稿主题活动正式启动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xwzx/8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