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39字,读完约7分钟

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在“最好的资源给予了我们教育”的浙江省,记者采访了4位非常有个性的教师。 他们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四个阶段分别任教。 编织网络,设计,治愈,制造梦想……他们用不同的育人方式,守护着作为老师的人的初心。 结合他们的想法、理念和实践,发出了“我们到底要培养谁”的回答。

织网师王芳:让孩子成为“杀不死的小强”

在浙江省学前教育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王芳。 在20世纪80年代,她开始思考和总结学前教育系统的教育文案目标,探索了许多制学模式,形成了独立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使幼儿园从简单的“管理处”,成为孩子成长的“基石”。

浙江14个“名园”的王芳,办公室不到10平方米。 在接受采访时,她拿出白纸,用黑色水笔写下了关键字。

“学前教育必须学习知识吗? 当然,不是小学知识的低龄化,而是为了让孩子在学习知识时更自觉、充分、快乐而准备思考。 ”。

王芳经常去教退休的老师。 学前教育到底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呢? 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好地支撑未来快速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

1999年,她总结了以情感、情感为中心的“织网式课程”。 为了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性和趣味性、困难和挑战时的情绪调节等,深化相关研究,王芳卸任了教育部门的领导职务。

“很多人问我这几年在研究什么,结果感情研究,很难马上收到有效的效果。 ”。 王芳说:“我认为你必须忍受寂寞。 迄今为止我们没有深入“人”的立场研究学前教育。 有感情上的支持,就能让孩子成为‘不能杀死的小强’。”

知识、个性、情绪、品格……采访结束后,王芳在白纸上写的关键词全部连接成了网络。 她说自己一直做的事是“织网”。 我想在这个网上,把无论怎样跌倒都不能往前走的孩子放进口袋里。

“设计师”杨一青:抓住塑造孩子的“黄金期”

12岁被世界著名音乐学院录取的钢琴神童薛逸歌,去年在浙江省音乐厅举办了个人演奏会。 演奏会结束时,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收到花,而是邀请老师到舞台上,为他献花。

这位老师是杭州市学军小学的前校长杨一青。 曾经,为了让薛逸歌能更好地练习钢琴,杨校长允许她只来学校半天。

“个性化迅速发展不是为了口号,而是为了行动上的落实,有时也会承担风险。 光靠学校的音乐课是培养不出音乐家的。 光靠学校教育是不足以培养优秀人才的。 ”。 杨一青说。

“站在未来,做好现在的教育”——这是杨一青的学业思想。 据他所说,育人需要积极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教育设计特别重要。 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可塑性很强,是道德、习性、素质、视野等形成的“黄金期”。

40年前,杨一青提出了“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快速发展、和谐关系”的小学教育改革纲领。 20年前,他又提出了“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办学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设计”,他不断扩充优秀的教师队伍,形成高质量的学校管理运营模式。 学校连续举办了32次青年教师课程考核活动。 “根据总书记的话,蓝图被描绘到最后。 你觉得32年发生一次事件,教师队伍抓不到吗? ”。

20世纪90年代初,杨一青辞去教育局局长的职位,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 “当时,我的语文教育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管理研究才刚刚开始。 特级教师应该是留在学校做越来越多的案子。 ”。

退休后,通过浙江省“杨一青名校长办公室”,杨一青连续培养了125名各地校长。 在一次培训班的结业典礼上,学生校长拉出长5米的横幅,写了7个字“杨老师,我爱你”。

“教师的口碑总是最重要的,必须经得起别人的评价。 虽然77岁了,但我觉得我还年轻。 为了我的生命,在教育事业和学生中成长。 ”。 杨一青说。

“治愈师”陈立群:“轻装上阵”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到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陈立群校长呆过的所有中学都有“志林”。 入学时,每个学生在一张纸条上写下自己的目标,放入密封的瓶子里,埋在自己种植的“志林”里。

“20年、30年后,学生们可以来看看。 瓶子永远放在那里,学生们的志向沉淀在那里。 这个仪式表示两种意思。 一个是鼓励学生们朝着一个目标走。 这是“志”,二是一气之下。 这是“气”,任何事情的成败都取决于这两个字。 ”。 陈立群说。

穷学生、有问题的学生、叛逆的学生……教了40年,比起“锦上添花”,陈立群做了越来越多的“雪中送炭”。 2001年担任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校长时,他创立了“宏志班”,让上千家寒门走出贵子。

“我刚接触有困难的学生时,觉得可以免除他们的学费,处理他们的伙食问题。 渐渐地,我们发现他们很多人内心封闭,心酸的经历形成了消极颓废的思维模式。 “接近”他们的心并不容易,“进入”更难。

意识到这一点,陈立群逐渐将“育人”的重心从物质援助转移到处理精神问题上。 通过课题研究、团队干预、班主任培训等方法,严惩温和治愈的双管齐下,“让学生们知道,物质贫困都是暂时的,只有精神贫困是无可救药的。 ”。

“做老师的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在教育自己。 唤醒学生的时候也在唤醒自己。 我们一定要挺身而出,倾听孩子的声音和想法,了解每个孩子在成长中经历了什么。 只有解开孩子们身心的“枷锁”,他们才能轻装上阵,走得更远。 ”。

筑梦师苏德矿:让每个孩子“微分悲伤,积分希望”

“上课不看课,用一支粉笔,再多做些复杂的说明,就很有道理了。 “矿爷的课不仅是数学课,还是逻辑思维课,是人生哲理课,也是巩固梦想的课。”

上过高等数学(微积分)的人都知道这门课的难度会有多“绝望”。 但是浙江大学苏德矿老师的这门课,300个名额有3000人报名,在慕课的视频、直播平台上,苏老师的课点击量超过了100万人。

在旧书房里,看到苏德矿老师满桌子的书草稿,看到他戴着1000度以上的近视眼镜,用手机给微博留言的孩子们解惑,记者开始理解,无论多么无聊的课,为老师的心变成“网红”

“学生们觉得数学很难。 有的人想法错了,有的人忘记了所学的知识点,有的人突然不擅长有课的环节。 所以,老师一定要掌握一些事情。 一是认真备课,二是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脑筋,而不是一个流程,三是观察细节,使教学更精细。 ”。

苏德矿的《解体综合法》、《形象教学法》成为多名学生学习数学、品人生的法宝。 “无论孩子们将来做什么,数学都是奠定基础的。 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目标和理想。 ”。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学好微积分,苏德矿在慕课上分享视频,直播课程,开微博“矿爷教室”给孩子们答疑。 年8月24日,苏德矿做了手术,要确保手术后的声带、手指受影响上课不迟到,他竟然在术前10天内,不分昼夜地录制了210次授课录像。

“现在有很多免费学习的平台。 有很多优秀老师开设的课程。 如果想学习,总是找到自己想学习的东西。 ”苏德矿说。

在一年的入学典礼上,苏德矿对新生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微分悲伤,积分希望’。 此后,许多学生以这句话为座右铭。 人生就是克服困难,用小目标构筑大梦想。 (记者俞莹)

标题:“愿各个孩子都可以“微分了忧伤,积分了希望””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y/7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