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23字,读完约6分钟

根据传说,在日本,90%的人承认自己是中流。 在印度,满大街的人都说自己是中游。 在欧美,这个比重在70—80%……但是,在中国,相当多的人在收入和资产方面应该是可以得到足够的,但却兢兢业业地强调自己是“中产”的。

在中国,看不到中产,可能首先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同意。 当然,这个社会学的概念现在也出现在党报、党刊上。 但是,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消失了,这里面可能有意识形态上的理由。 在早期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中,由于创作的时代背景仍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所以当时的资产阶级曾被称为“中产阶级”。 当然,如果深究一下,可能有比上述更多的理由。 世纪之交,中央党校的官员强调,我们党没有使用“中产阶级”的概念,认为如果使用了,就成了西方的“洋当”。

但现在我们说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新中产阶级,或者社会学意义上的新中产阶级。 通常认为,这个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名着《白领——美国中产阶级》的诞生。 在这本书里,米尔斯说:“新的中产阶级多为管理者、上班族、销售员、办公室人员。” “他们依赖巨大的事业机构,专门从事非直接生产性的行政管理事业和技术服务,靠知识和技术稳定领取丰厚的工资。 ”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的理念。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文语境中的“小康”是“中产”——“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经济状况”。 从这个角度来看,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富裕,富裕,最终共同富裕。”但其初衷并不是提倡“大富特富”。 相对于目前10%的中国富人拥有40%的社会财富,不是先达到“小康”、帮助未达到“小康”水平的人,而是大家共同实现“小康”。 但是,由于某《邓经》读过很多歪嘴和尚,30多年来有着“只强调大蛋糕就吝啬蛋糕”的“gdp帅”历史,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的速度居世界第一。

邓小平的说法后来略有改编,成为“让一些人先富起来”,其奥秘就在于这个“让”字。 回顾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被批准享有“让”字特权的个人和阶层都丰富了。 未被许可享有“让”字特权的个人和阶层,至今仍处于“王小二新年”的困境。

这种政策上的不公平、不公正导致了中国社会的社会心理失衡。 20年前进行的一次“能否接受‘使一部分人富裕’的政策”的调查中,很多人回答“可以”。 接下来,我问“你能接受周围差距扩大的现实吗?”,很多人的选择是“不能”。 现在,即使问同样的问题,很多人也会毫不犹豫地在两个问题的“不能”选项上打勾吧。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将极度扭曲中国社会的心理状态。 现在,“仇富”心理可以说已经充满了中国社会。 一位农民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用一句话指出:“没有怨恨和贫困,哪里来的仇富?” 这也是事实。 看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地方政府现在用尽一切手段空全心全意地排挤“低素质人群”,就知道“仇富”心理是从哪里来的了。 近年来虽然说要调整收入分配,但分配不公依然走自己的路。 要说为什么,那是因为更可怕的社会感情在成长。 这是因为,“被仇”的范围远远超过了“有钱人”,收入比我多的都“被敌”了。

事实上,中产阶级的日子并不好过,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成为了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力军。 当然,低收入群体不纳税。 这是天经地义、合理合法的。 他们几乎占劳动年龄人口的七成以上。 据说占劳动年龄人口一半的企业“×董”“×总”也不纳税,所有支出由企业结算,也可以计入经营价格,但“个体”没有一分一厘的收入。 如果没有“收入”,就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 只有白领,还是中产,工资奖金的福利,都有记录,手臂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手掌心。

另外,中产阶级大多是“吃技术饭”的所谓专业技术人员。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学习显然会过时。 但是,学习上的投资谁买单? 很多人只能自己掏腰包。 这一年,无论是私家还是公家,一旦逮捕了可以使用的人,就会想压榨他。 医生最好不分白天黑夜地接受诊断。 成为教师的人,最好整天上课。 更不公平的是,明明政策错了,医疗和教育却错了。 所谓医疗腐败、教育腐败,就是医生、教师必须口袋里——穿着白大褂变成“白眼狼”,站在讲台上“叫兽”,整个世界失去了高雅。

现在,其中最头疼的是住宅。 60后、70后中“该出手的时候出手”是在本世纪初买的房子。 现在房价暴涨,世人都说赚了。 买了60万。 现在是200万,300万。 说实话,自己住着。 “门还是那扇门? 墙壁也是那堵墙吗? ’在哪里可以找到“财富”的感觉? 卖房子,存200万,300万,住立交桥吗? 但是,如果想再改善一点的话,就不能期待了,所以说“被中产了”,这是确实的。 但是,也有官员说这是一个很大的业绩。 当然,比起什么当时犹豫不决的哥们,比起后来的80后哥们,最终还是好了,他们大多数现在只能继续看下去。

如上所述,在世界上多数排名靠前的国家中,被认为自豪的中产名人在中国谁也没有出现过。 其理由可以想象。 就我个人而言,在其中生产是很累的,更何况整个社会都给了他们那么多压力。 台湾歌手郑智化有首歌。 歌名叫做“中产阶级”。 他用自嘲的语气唱出了台湾中产阶级的心情。 中国的中产也有共同点吗? 把这个备注记录下来。

我的负担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扛着面子在人群中流浪。

我的眼睛很高,我的力量很小,我没人看的时候会偷偷跌倒。

我的床很大,但是我没睡好。 我害怕一夜之间被世界遗忘。

我的欲望很多,我的工资很少,我在台北的马路上失去了我的脚。

(责任:胡可璐)

标题:“为什么中国不待见中产阶层?”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j/10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