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7字,读完约3分钟

■张恭庆(中)、张恭慈(右)、张怡将在捐赠仪式上展示曾祖父张佩纶手稿记者郭新洋摄

张佩纶信钞和手稿从本世纪初开始有人出价一千万元,但迄今为止,我更不想见到它的高市值。 令人钦佩的是,张氏兄妹将这些珍贵书信的手稿,全部无偿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 昨天上午,记者在酒店采访了张恭庆、张恭慈兄弟。

没有账面上的捐款

张恭庆告诉记者,父亲张子美去世前嘱咐兄弟们,要妥善保管和妥善解决这些信件的手稿。 今年,张恭庆将近80岁,弟弟恭慈也超过了古稀,兄弟俩一直在为这些材料寻找好的归宿。 张恭庆带着家人参观福建师范大学(其前身是另一位晚清重臣、张恭庆的祖父陈宝琛始创)时,在图书馆看到了额头。 那里写着“藏书在我,藏书不在公众”。 由此激发了张恭庆的捐赠思想。

回去后,张恭庆和弟弟张恭慈经过认真讨论达成共识,还征得了亲妹妹张怡的同意,太太和弟媳也支持了“无偿捐赠”的提议。 于是,张恭庆和亲弟弟妹妹自然想到将家藏张佩纶信签和手稿捐赠给上海图书馆,选择定居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父亲在20世纪80年代捐赠了古籍善本。

此次捐赠的珍贵文献有近300本,但在捐赠前,张氏兄妹并未统计信件和原稿的准确数量。 因为他们信任上海图书馆。 这些资料由7只大型樟树箱保存,经过上海图书馆的目录,残简断编全部被记录下来,光目录条上印刷了29张a4纸。 上图副馆长周德明表示,推迟捐赠仪式至今,是因为害怕辜负捐赠人的信任,忙于整理这些捐赠物。

历经苦难的文献

这些信件和古籍可以逃避战乱,是修史者的祝福。 张恭庆记得,小时候家里有满墙的书,但古籍和手稿是秘密放置的。 抗战时期,父亲张子美不和日寇合作,在银行当职员,大户人家也开不了锅,但没有卖掉这些古籍的想法。 “父亲非常珍惜这些宝贝。 我们从没在家里看过20世纪80年代捐赠给上图的古籍,也没看过这些手稿的信。 ”

而且,这些书信的手稿也幸运地逃过了“文革”的惨祸,没收家财后被统一储藏。 “文革”结束后,张家以个人通信的名义完美地夺回了这些物资。 除古籍捐赠外,张恭慈和夫人江融冰常年照顾手稿书信,一直保存完好。 只有在晾晒书,书里夹着防虫页的时候,恭慈夫妇才看了几眼。 “有些信我们也不知道。 ’近年来,有人在夫妻周围吹风,说这些文物价值不高,张恭庆和张恭慈一直没有动摇过。

整齐的手稿

张恭庆介绍说,4800封、100多封信已经整理好,不仅有张佩纶收到的信,还有邮寄的信,史料连贯,值得考证。 这多亏了张佩纶的儿子、祖父张志潜老师精心的收集裱糊,他买回了通讯对方从张佩纶那里寄来的信。

标题:“张佩纶信札捐赠上图 藏书于私不如藏书于公”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j/10639.html